“四大名旦”并称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已有流传了。1927年,北平《顺天时报》举办“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1931年四人合作《四五花洞》唱片的流行,加上1932年上海《戏剧月报》举行“四大名旦”征文活动,使得这一称号愈加流行,得到了公认。“四大名旦”在艺术上不断进取,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分别以各自的独特风格、独门剧目流传后世,他们分别创立的梅派、尚派、程派、荀派,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旦行流派。[2] 京剧四大名旦
王瑶卿给四大名旦每人一个字的评价,直接反映各人特色。
梅兰芳——“样”
程砚秋——“唱”
荀慧生——“浪”
尚小云——“棒”
梅兰芳(1894—1961),原籍江苏泰州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904年,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攻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共16张 梅兰芳个人照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 共8张 梅兰芳舞台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