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员、主持人的口语传播在特殊语境中进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人际传播语境。节目主持人虽然拥有较多的与受众面对面交流的语境,但还是要兼顾不在演播现场的广大受众,况且很多时候,甚至直播状态下也没有可直接交流的对象。显然,这种节目制作或传播的特殊语境,存在着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虚拟语境和现实语境、单一语境和复合语境的转换与交叉。不了解其中的差异,不掌握应有的心理技巧和状态变换,就可能出现语言对象感的漂移或错位,而口语传播本应具有的鲜活的交流感有可能荡然无存,变成了开机关枪似的“背词”,变成了小声嘀咕的“自说自话”,或夸张造作的“单口台词”。因此配音员、主持人必须具有调整语言状态和表达方式的技巧。
口头语言交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量存在,有公务性的,有私人性的;有正式场合的,有随意时空的;有面对面的,有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有简短的寒暄,有认真的长谈;有面向个人的,有面向大众的;等等,不一而足。心理学的研究把口头言语分为对话和独白两种形式,“通常把聊天、座谈、辩论、质疑等情况下的言语活动称为对话言语”,“把报告、讲演、讲课等比较长时间的独自的言语活动称之为独白言语”,并认为“对话言语是被对话者积极支持着的言语,每一个参加对话的人都以对方的质疑、反驳、回答、补充为刺激”,“会话言语在心理活动上是言语的最简单的形式”;同时认为独自言语的“支持物只是自己说话的主题和自己吐露的词句。独白的言语没有交谈者的支持,它比有对方支持的对话言语,在心理上要复杂得多”。
从语言交流的角度来认识这两种言语方式的分类,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言语过程的交流是双向还是单向。大凡属于对话的,其交流都是互动的,有来有往的,是双向交流;凡是归类为独白的,言语过程中一般没有语言的往来,没有来自交流对象实时的刺激和反馈,是以谈话人为主的单向交流。
至于心理学关于“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心理过程的简单或复杂的议论,主要是针对言语过程中有无语言的“刺激’’而言,如果深入到谈话内容、谈话质量的层面,面临的变数就比较多了,当然也就不能草率地对这两种言语形式的“简单”或“复杂”一概而论。显然,某些公务性对话,如艰难的谈判、针锋相对的法庭辩论,其心理过程的复杂恐怕不亚于准备充分的一堂课、一场报告的独白。
说到语境,简而言之,指人们运用语言的环境。广播电视传播的语境,既有与日常交流语境明显区别乃至完全不同之处,也有与日常交流语境相通之处,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虚拟语境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的语境是一个特殊语境。其与日常谈话语境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许多时候传播者面前没有交流实体,传播对象并不在眼前,一句话,广播电视节目语境经常处于虚拟语境当中。在日常的口头言语交际中,无论“独白”还是“对话”,语言交流的双方就在现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语境。拿人际交流来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是最普遍的方式,交流的双方互为发话人和听话人,不仅有表情、动作参与其中,更有及时的反馈做谈话的催化剂,即便是不见面的电话联系或书信联系,那问答之间的双向交流心态、情态、语态(语言形态)确实存在着。而组织传播中的“独自”,一方面常会有参与者的插话;另一方面,哪怕是主讲人的“一言堂”,但听话人的神情、动作乃至会场、课堂的纪律、气氛都会给主讲者以明确的反馈,主讲人完全可以根据现场观察到的反馈及时做出调节,比如调节讲话内容的深浅、话量的增减、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