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由单音节形容词"急""暴"与名词"风""雨"组合构成:"急"强调速度与强度,"暴"突出突然性与破坏力,二者共同修饰风雨等自然现象。在隐喻层面,"急风暴雨"借用自然界的剧烈天气形容社会运动的激烈程度[1] [2] ,如毛泽东描述的农民革命运动"简直是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2] 。
该成语的文献渊源可溯至西汉时期:
《淮南子·兵略训》记载"疾风暴雨,聋虫不惊",采用"疾风暴雨"的同义表述
礼记·玉藻》中的"疾风甚雨"为早期变体[3]现代典型用例见于1927年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将自然现象转化为政治斗争隐喻[2]。
作为联合式成语,其语法特征包括:
可拆分理解为"急暴+风雨"的互文结构
在句子中主要承担名词性成分功能,如"改革的急风暴雨席卷大地"[2]
保留书面语色彩,多用于政论、历史文献及文学作品
与同类成语存在细微差异:
急风暴雨:形容急剧而猛烈的风雨,多用来比喻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或激烈的斗争[2]
疾风暴雨:与"急风暴雨"为异形同义词[3]
急风暴雨:形容急剧而猛烈的风雨,多用来比喻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或激烈的斗争
按照成语速记法的分类:
属于"定中定中型"互文结构,前两字与后两字均为定中关系
构词逻辑体现汉字单音节特性,"急-暴""风-雨"形成交叉对应
同类结构包括"暴风骤雨""狂风暴雨"等
该成语存在多种外译形式:
英语常译作"hurricane"突出风暴意象
法语译作"tempête"
日译采用汉字词'疾風迅雷'体现文化差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