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来东北有“关东”之称,清代有“东三省”之称。1907年奉天、吉林、黑龙江设省之前,虽然是将军辖地,但“东三省”就已经是清朝对这一片区域的通称。比如《清高宗实录》中记载:“定简放东三省副都统城守尉例。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等处,向因风俗淳朴,地方宁谧,是以三省旗员皆放本处之人,即副都统、城守尉大员亦有简放本处者……”[1] 例嘉庆《大清会典》中明确指出:“留都曰盛京,其北曰吉林,又北曰黑龙江,是为东三省。”[2] 嘉庆时西清所撰《黑龙江外纪》一书中也称:“黑龙江今为东三省之一。”[3] 可见在清朝前期,还未设省,就已称呼东北方向的将军辖地为“东三省”。到清末,“东三省”这一用语更加普遍,比如1885年曹廷杰所著《东三省舆地图说》、1902年中俄两国《交收东三省条约》、1905年《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等。1907年,东北改制,清廷正式将原属将军辖地的奉天(盛京,即沈阳)、吉林、黑龙江设为行省,各省任命巡抚,并置东三省总督一员。至此东三省成为正式名称,同时也称之为东省地区。尽管后来有东四省、东北九省、东北四省区等说法,但“东三省”或“东北三省”是最流行的,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契丹、女真、汉族、蒙古等中华民族同胞自古繁衍生息于此,民族团结和睦。 东北三省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位置
东北三省对于周边国家的通航路线
东北三省是我国对东北亚地区开放的窗口,毗邻的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在资源、市场、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各有所长。东北毗邻华北,有京、津等大都市支持。
舜帝(约公元前2277-公元前2178)把中国分为十二州,闾山被封为东北幽州的镇山即北镇。[4]
公元前11世纪,箕子在辽西建立箕子侯国(即箕子朝鲜),为周王册封。周朝典籍明确记载“肃慎吾北土也”表明中原与东北的关系即东北就是周朝的北土。[4]
公元前300年,燕将秦开破东胡,开辟辽东。下辖狗泽都、阳安都、白庚都、酉城都、侯城、二龙湖古城、真番障塞等。[5][6][7]
公元前226年,秦将王翦攻克燕都蓟,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秦将李信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河因此而得名。
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遂亡。秦在东北地区设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公元前2世纪,扶余国建立。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国。[4]
公元190年,公孙度置营平二州,统摄东北。[8]
公元337年,慕容皝因先祖平公孙氏政权称燕王,建乎府于龙城(今朝阳市),史称前燕。前燕之后,后燕、北燕、北魏、北齐、隋朝相继统治辽水以西。
668年,唐朝灭高句丽统一了东北全境。
698年,满族先祖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4]
713年,渤海国接受唐朝册封。[4]
926年,辽国灭渤海国统一东北全境。
1287年,元朝设置辽阳行中书省,统辖东北全境。
1371年,明朝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后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吉林船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