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采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的含义来取名,[20] 元至元元年(1264年)置辽阳行省,为辽宁地区设省的开始。[21]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廷对东北官制施行重大改革,裁将军,撤旗署,设立奉天行省。1929年3月1日,奉南京国民政府令,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奉天省政府随之改称辽宁省政府。[51]
早在40万~50万年以前,辽宁地区已是古人类活动的场所,营口金牛山猿人遗址与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比驾齐鸣。新石器时代,在汉族的先人、东胡和肃慎等民族的先人共同努力和开发建设下,辽宁省形成与“中原古文化”既有内在联系,又有自己特点的“北方古文化”区系。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存着距今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代表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51]
夏、商、周时,辽宁地区处于奴隶社会时期。[136] 辽河流域的畜牧业和手工业已有雏形,开始使用青铜器。此后,河北、山东等地居民迁至辽宁,开发辽河流域。[51]
战国时期,燕国在辽河流域置辽东郡、辽西郡,郡下设县,分别以郡守、县令为行政长官,兼掌军事、民政,负责守卫和治理所辖地区,开创辽宁地区郡县制行政建置的先河。[51]
秦并天下,分天下为36郡,其中在辽宁地区设置有辽东郡、辽西郡。[97] [136]
西汉初年,汉武帝将中国划分为13州,辽宁地区属幽州,置辽东、辽西、玄菟三郡。[167] 从此,辽宁又实行郡县制。西汉中央政权,对于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处而以从事农业生产的汉族为主体的东北南部地区实行郡县制,对那些没有条件设置郡县的地方,则以各种形式册封各民族首领,通过他们去管理本族内部事务。[136] 东汉末期,由于各族统治者相互争夺,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辽宁为公孙氏占据,高句丽也曾一度称雄。[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