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1]
1、选自《亭林文集》卷四,作者顾炎武。
2、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
3、方;地方。
4、习染:沾染上某种习气。习:沾染。
5、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
6、资:费用。
7、犹当:还应当。
8、审问:详细考究。
9、古人与稽:与古人一起探究。稽:探究。
10、庶(shù)几:差不多。
11、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
12、子羔、原宪之贤: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3、济:用处
14、进:进步
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是天天上进,就是天天后退。自己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也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无济于社会。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好学罢了。” 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这不是对今人的一种勉励吗?
在这封短信中,作者提出做学问只有破除自我封闭状态,走出书斋,扩大见闻并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这是作者对中国古代学者虚心好学的优良传统的总结,表现了作者生身体力行的治学态度。[1]
与人书一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更名,字忠清,乙西后,更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昆山(今属江苏)人。“复社成员。南明弘光帝时以贡生授兵部司务。清兵南下,参与苏州、昆山一带的抗清斗争,失败后,游历山东、河北、山西等地,仍观察山川形势,联络遗民,图谋复国。顾既是有名的学者,又是重要诗人。有《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