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书的钥字是「虚空」─企图从神以外找着生命的意义,都是徒劳无益的空虚。看看「日光之下」,就知道人一生的追寻,终归挫败(八17)。除了神自己,没有一样东西能填满神在人生命中设定的空位,奥古斯丁的名言:人不能满足,只有在神里面才有安息。但是有了神,生命则变得圆满且有意义,迸发生命中充满着从神那里来的盼望。传道者以积极的思想作本书的结尾:「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十二13)[1]
犹太法典《他勒目》记《传道书》为希西家之文士所撰作【撰作可意为编订】,但Megilla 7a,Shabbath 30却承认所罗门是本书作者。
指出凡日光之下的劳碌尽皆虚空,只有信靠日光之上的神才是人生的满足。
传道书的作者自称为"传道者",因此得名。"传道者"原意为"大会召集者",有学者译为"会长",大概是他常召集一群人聆听教训。传统认为作者是所罗门(耶路撒冷的王),因为他是大卫的后裔,又享尽荣华,且满有智慧。但书中对人生的消极看法,与所罗门鼎盛时期的言论不大相配,于是传统认为这是所罗门晚年,当他离开神一段时间后所作的反省与悔悟。
所罗门为旷世难逢之奇才,早年以敬畏神之智慧远近皆知,口碑载道。中年因饱暖思淫欲,离开真神,国道衰弱。晚年痛定思痛,悔悟前非,以“传道者”的身份,写下《传道书》,旨在劝诫下代青年趁早信靠神(12:1),故本书是所罗门肺腑之言,是他个人阅历之见证、心腹之忠谏,以他过去失败之经历,苦口婆心,警告世人洞察日光之下虚空的生活是因人离开了日光之上的真神。
本书的钥辞是“虚空”,探讨的主题是“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2:3)。虽然作者相信神,他却尝试在神以外的事物中找到答案,因此他努力寻求娱乐(2:1),饮宴(2:3),建筑(2:4),财富(2:5-8),智慧(2:12)等等,却发现这些都是虚空。
作者又探讨宿命论(3:1-15)和道德(9:2)等哲学思想,但他始终无法解决罪恶和死亡两件事。人生短暂又充满不公,使得不认识永恒的人无法在其中寻见把握。
他思索这一切事物之后,得到了两个结论:(1)要敬畏神(12:13),(2)要在神所赐的日子中,享受他劳碌所得来的好处(2:24;3:12-13,22;5:18-19;9:7-9;11:8)其中第二点并不是叫我们纵欲,乃是叫我们知恩知足,对生活抱着积极喜乐的态度。
然而,人若不认识神,必定无法在他的生活中全然知足。因为他一切的努力都是虚空,都是捕风;而且神在人世间的掌权对他反倒成为一种无奈。因为往往不尽如他的心意。但是人若认识神,以基督为他人生的终结,那么虽然他的一生仍旧短暂,他却可享受在其中,且神的掌权对他也成为美好(3:11)。因此传道书不仅是道出人生的虚幻,也使人看见信靠神,以神为中心并敬畏衪是何等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