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发述(1929~),福州鼓山镇后屿村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老教授学会会员、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高级会员、福州市寿山石研究会会员。他自幼喜爱绘画、雕刻、音乐诸艺,勤奋好学。16岁师从林友竹,从事寿山石雕业60年整,富有独创精神,技艺炉火纯青。作品古朴凝重、诙谐自然、新意迭出、情趣逼真、神韵毕现、讲求对比、手法洗练。国画得陈子奋等名师指导,能自然地将写意画手法运用于石雕创作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富有画意而趣味无穷。1997年8月,中国邮票《寿山石雕》中有1964年的作品《三仙醉酒》,改名为《醉入童真》。1998年,林发述传略被收录在《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五、六十年代,有6件作品分别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总理接待室、福建厅、台湾厅、全国政协礼堂会客厅、轻工部和中国军事博物馆;70年代,就有作品选送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展出。改革开放后,更是誉满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地。《福建电视台》、《东南电视台》等都有播放采访专集和不少精品。60年代,曾二度受聘于厦门“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任教。
2018年3月14日,林发述先生逝世。[2]
在长达七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佳作累累,誉满艺坛。他曾参与著名的《长征组雕》、《闽西组雕》创作,多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中国寿山石馆和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其中《三仙醉酒》,1997年被中国邮政选作邮票发行,取名为“醉入童真”,影响十分广泛。[2]
作品古朴凝重、诙谐自然、新意迭出、情趣逼真、神韵毕现、讲求对比、手法洗练。国画得陈子奋等名师指导,自然地将写意画手法运用于石雕创作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膏有画意而趣味无穷。
从事寿山石雕50多年,林发述的技艺日臻精湛,炉火纯青。后学者学习与仿效其构图、线条、造型者众。凡取法于他的作品,人们称其为“述派”。
“含苞”雕刻,又称“苞雕”或“包雕”,是寿山石雕的一种独特表现手法,也是寿山石中有“银包金”或“金包银”的旗降、善伯、荔枝等石种最理想的雕刻技法之一。谈到这种受人喜爱的雕技法,不能不提到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林发述,富有创新精神的他在1967年独创了人物“苞雕”技法,1972年、1986年和1987年又先后开创了海底世界、民国仕女、人鸟合一等新题材,如今,这些新题材在不断创新的寿山石雕艺术中已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后学者学习与仿效其构图、线条、造型者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