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管理强调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制度约束、纪律执行和流程规范实现目标,其本质是“法治”思维的延伸[1] [3] [5] 。根据2009年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定义,严格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认真、一丝不苟地进行管理,涉及管人、管事、管物等多个方面,对家庭、单位、社会、企业和军队都有积极影响[1] 。
公共治理在司法系统中,严格管理原则要求监狱通过标准化监管措施实现服刑人员规范化管理,例如制定考核制度与行为规范[3][5]。严格管理原则作为管理学术语,是指监狱在管理意识、管理行为、管理状态和管理环境等方面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基本准则[3]。在狱政管理工作中,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和纪律,采取严谨的防范措施,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目标的基本准则[5]。
企业管理银行对信贷风险实施严格管理,通过制度规范和原则执行降低不良贷款率[4]。
教育领域教师采用严格管理策略培养儿童自理能力,如设定明确行为准则并强化执行[2]。
法治化基础:摒弃人治依赖,以法律法规和内部制度为管理依据[1][3]。
预防性与教育性:通过批评、惩罚等手段纠正偏差,最终实现行为引导和思想教育[1]。
动态适应性:如监狱管理遵循严格管理原则,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基本准则[3][5]。
严格管理需与以下原则结合:
人治与法治并重:在制度化基础上保留必要的人性化调整空间[1]。
规范化与灵活性协调:例如仲裁机构对仲裁员实行具有本土特色的严格管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