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来源:乌贼遇到强敌时会“喷墨”逃生,因而得名。[1]
体型从中等大小到中等大小。[8] 胴体可达500毫米,体重可达12千克。体表具大量复杂色素体,因此体色多样,尤以褐色、黑色、黄色、红色为主。体背腹扁平,外套宽,囊状或盾形。外套背部前缘与头部不愈合。眼睛晶体覆盖角膜,腹眼睑具眼孔。漏斗锁短,卵形至耳形。鳍周生鳍,窄长,鳍长为单鳍宽的4倍或更多,鳍长约等于胴长;鳍具游离的后鳍垂,两鳍末端不相接。触腕(包括触腕穗)能够完全收缩至触腕囊内,触腕穗吸盘4-8列或更多。腕吸盘2-4列;第4腕腹侧扁平,侧缘宽,延伸至头部;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7] 触腕穗吸盘4-20行。不具发光器。闭锁槽略呈耳形。内壳发达,石灰质,[5] 位于外套背部皮肤下,厚实,卵形、披针形或纵菱形,内包含许多气室,提供浮力。[7] 共3张 乌贼科图册
乌贼科底栖或近底栖生活,常居于沿岸,尤其大陆架斜坡,水深可达100米。栖息环境包括岩石质、泥质、砂质海底和海草、海藻、珊瑚礁水区。[7] [8] 乌贼科多集群于岛屿周围海域,也大量进入内海和内湾繁殖,主要生活于大陆架以内。[6] Sepia grahami
乌贼科分布于东半球热带、温带海区,[6] 主要分布在印度-太平洋、澳大利亚、地中海和非洲沿海水域。[10] 南美和北美海域均未见踪迹。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6] 乌贼科分布图
乌贼类特别是体型较大的种类,活动能力较强,有水平回游和较短距离的水层中垂直活动,一般在中下层集群。[6] 乌贼科的游动方式很有特点,素有“海中火箭”的美称。它们在逃跑或追捕猎物时,速度最快可达15米/秒,连奥运会百米短跑冠军也望尘莫及。[13] Ascarosepion plan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