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诗与交响序曲有比较直接的关系,都是单乐章的,不同的是,交响诗中含有一般序曲所不具有的表现深度,尤其是在李斯特的交响诗中,往往更具哲理概括性,在形式上更复杂,它常常像是一个大型套曲的浓缩[3] 。

19世纪,歌剧中的管弦乐表现力有所扩展,出现了歌剧“交响化”的倾向。在交响乐领域,作曲家们拓展题材范畴,加强与文学、诗歌、美术甚至哲学领域的沟通,出现了交响乐“戏剧化”的倾向。可以说交响诗是歌剧和交响乐这两种思维形式相互渗透和结合的产物。因此,有人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又名《英雄交响曲》)和《F大调第六交响曲》(又名《田园交响曲》)作为交响诗的前身,也有人将贝多芬的《莱奥诺拉第二序曲》或《科里奥兰》序曲作为交响诗的先驱[1] 。

1854年,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在他的作品《塔索》在魏玛演出时,第一次使用了交响诗这个名称。李斯特一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他所创作的交响诗避免对诗歌、戏剧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描绘,而是从诗意的角度体现原作的内容。[1] 。 作曲家李斯特

1857年,捷克作曲家贝德里赫·斯美塔那访问魏玛,在李斯特的影响下开始创作交响诗。斯美塔纳相继创作出了取材于威廉·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取材于席勒的《瓦伦斯坦军营》以及取材于厄伦施拉格尔的《哈空·雅尔》等作品。1874至1879年间,斯美塔纳创作出了他的交响诗套曲代表作《我的祖国》[1] 。

在俄国也出现了一批致力于民族题材、激发民族自信心的交响诗作品。有代表性的例如巴拉基列夫的《塔玛拉》,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的的《荒山之夜》,亚历山大·鲍罗丁的《在中亚西亚的草原上》,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的《斯坚卡·拉辛》。而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交响诗创作没有采用俄国题材,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哈姆雷特》取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弗兰切斯特·达·里米尼》依据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创作,《意大利随想曲》则描绘了意大利的风光,《司令员》取材于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兹的诗篇。柴可夫斯基的交响诗遵循了李斯特的创作特点,即不拘泥于情节的描写,而是体现了戏剧的主题思想为宗旨[1] 。 戏剧《哈姆莱特》

19世纪70年代,交响诗在法国流行活跃起来。1872年,夏尔·卡米尔·圣-桑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交响诗《奥姆法尔的纺车》,之后又创作出了《法埃同》《死神之舞》和《海格力斯的青年时代》。另一位法国作曲家弗兰克创作了四首交响诗,分别是《风神》《可憎的猎人》《恶魔》与《普希黑亚》[1] 。

相关查询: 交响诗 中含有 李斯特 概括性 形式上
友情链接: 知道 电影 百科 好搜 问答 微信 值得买 巨便宜 天天特价 洛阳汽车脚垫 女装 女鞋 母婴 内衣 零食 美妆 汽车 油价 郑州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南京 苏州 武汉 天津 重庆 成都 大连 宁波 济南 西安 石家庄 沈阳 南阳 临沂 邯郸 保定 温州 东莞 洛阳 周口 青岛 徐州 赣州 菏泽 泉州 长春 唐山 商丘 南通 盐城 驻马店 佛山 衡阳 沧州 福州 昆明 无锡 南昌 黄冈 遵义
© 2024 haodianxin 百科 豫ICP备14030218号-3 消耗时间:0.628秒 内存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