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吉斯作为芝加哥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其博士学位获得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1] 。在1920-1930年代学派鼎盛期,他与帕克、麦肯齐等人共同建构了芝加哥学派"将社会作为整体进行经验研究"的学术传统[3] [4] 。1930年法国学者哈布瓦赫访问芝加哥大学期间,曾就城市研究范式与伯吉斯展开深入交流,其提出的社会分层解释框架对法国社会学界产生直接影响[1] 。
1921年与帕克合编的《社会学这门科学的导论》被誉为"社会学绿色圣经",通过14个主题单元整合人类本性、社会控制等研究方向,成为1920-1940年代全美社会学标准教材[3] [6] [9] 。在《论城市》(1925)中,伯吉斯团队提出"同心圆模型",将芝加哥划分为中心商业区、过渡区、工人住宅区、高级住宅区、通勤区五大环状结构,揭示城市空间演化机制[4] [5] [7] 。该模型突破传统城市研究范式,强调空间流动与社会竞争的动态关联[7] 。
伯吉斯领导的"青少年研究所"通过分析芝加哥犯罪数据,完成《违法区域》《芝加哥组织化犯罪》等著作,确立社会解组理论在犯罪学中的奠基地位[6] [8] 。其犯罪生态学研究证实社区环境与犯罪率存在显著相关性,虽在20世纪初未被主流学界重视,但为1960年代环境犯罪学复兴提供理论原型[2] [8] 。他与帕克合作的实证研究方法强调长期追踪与数据分析,直接影响了生命历程犯罪学的发展[8] 。
伯吉斯倡导的"经验研究与理论建构融合"理念,推动社会学向科学化方向转型[6] 。其人类生态学理论借鉴生物学竞争概念,形成"侵入-支配-接替"的城市空间演变分析框架[5] [7] 。但该理论也受到哈布瓦赫等学者批评,认为其存在"科学方法不科学"的范式缺陷[1] 。当代学者评价其贡献时指出,同心圆模型虽未考虑交通轴线影响,但仍保持城市社会学基础理论地位[4] [5] [7] 。
作为芝加哥学派制度化建设关键推动者,伯吉斯主导编撰《城市社区》《个性与社会群体》等参考书系。通过与帕克共同担任"社会学系列丛书"编委,筛选出版《流浪汉》《帮会》等32部博士论文专著,形成学派经典文献集群[6] 。在方法论层面,其建立的社会生态学分析框架被邓肯等学者确认为人文生态学的理论源头[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