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育期,也可称为生育期,一般是指作物自播种(或出苗)到成熟所需要的天数。不以收子实为目的的某些作物如麻类、薯类、甘蔗、甜菜等,则指自播种到主产品收获适期所需的总天数。
全生育期的长短是区分作物品种成熟早迟的依据。其长短因作物的种类、品种特性而异,同一品种亦因栽培技术和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变化。温度、光照条件是影响作物生育期长短的主要因素。[1]
如秋播、冬播作物因冬季气温低,生长发育缓慢,生育期较长;春播、夏播作物因气温高,生长发育快,生育期较短。
同一品种在不同纬度地区种植,除了温度不同带来的影响外,光照条件的差异也让生育期随之发生变化。短日照作物水稻、大豆等,在中国自南向北引种时由于纬度增高,生长季节的日照加长而温度降低,生育期一般延长;反之,从北向南引种时则因纬度降低、日照减短、温度升高而使生育期缩短。[1]
如肥水过多、营养体生长过旺就延迟成熟;而干旱、缺肥则会引起早衰逼熟,缩短生育期。掌握不同作物和品种的生育期及其变化因素,对于引种、茬口安排、品种布局、栽培管理以及品种选育等都有重要意义。
番茄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各种养分的吸收比例及数量不同。以氮素为例,幼苗期约占其需氮总量的10%,开花坐果期约占40%,结果盛期约占50%。在生育前期对氮、磷的吸收量虽不及后期,但因前期根系吸收能力较弱,所以对肥力水平要求很高,氮、磷不足不仅抑制前期生长发育,而且它对后期的影响也难以靠再施肥来弥补。当第一穗果坐果时,对氮、钾需要量迅速增加,到果实膨大期,需钾量更大。
番茄对磷的需要量比氮、钾少,磷可促进根系发育,提早花器分化,加速果实生长与成熟,提高果实含糖量,在第一穗果长至核桃大小时,对磷的吸收量较多,其中90%以上存在于果实中。在番茄一生所需的养分中,钾的数量居第一位,钾对植株发育、水分吸收、体内物质的合成、运转及果实形成、着色和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缺钾则植株抗病力弱,果实品质下降,钾肥过多,会导致根系老化,妨碍茎叶的发育。
1、耕前
施足基肥。移栽定植前,每亩施腐熟有机肥4000~5000kg,(北方)高氮低磷高钾型三元配方肥(20-5-20)40kg左右,再加50公斤过磷酸钙可以改良土壤。(南方)19—19—19复合肥50公斤。如果是优质有机肥,数量较少,可与化肥混合后,以集中沟施为主。为促进根系向纵深生长,定植前要深耕(一般30--40公分)。
2、补充微量元素
耕地前同土改混合15毫升昕爵有几锌、有机钙喷施地表,补充苗期急需的钙和锌,壮根、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