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六年七月(1836年9月),刘铭传出生于合肥西乡(今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大潜山麓的刘老圩。祖上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刘铭传的父亲刘惠,有六个儿子,刘铭传排行第六。[2]
刘铭传儿时患过天花,乡里称“刘六麻子”。他少年有志,不甘于默默无闻的苦日子,希望一朝得志,荣宗耀祖,曾登上屋后大潜山仰天自誓:“大丈夫当生有爵死有谥。”刘铭传心存大志,却天赋不高,十五六岁才逐渐机敏。他读书不多,自小只看些医药、天文、地理、五行占卜之类的杂书。但他酷爱兵书,“尤好兵家言”,对古代兵家“治兵则在治国”的雄心推崇备至。早年就萌发了“武功震世”、忠君报国的思想。[42]
刘铭传身材魁梧,相貌威严,为人则刚毅豪爽,见义勇为,年轻时就为当地人所敬畏。[42] 有一天,刘家因缴不出团队的粮食,被当地土豪侮辱。刘铭传向土豪警告道:“你们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乡民,否则,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见是一个赤手空拳的毛头小子,狂笑道:“孺子还敢阻挡我吗?”刘铭传夺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土豪的头颅,并号召了数百名乡里的青年跟随自己在大潜山修圩筑寨。[4] [5]
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西征部队攻克安徽庐州(今合肥),刘铭传在家乡办团练,积极配合清军对抗太平军。咸丰九年(1859年),他率乡勇跟随清军攻陷六安,授千总。次年,出兵救援寿州清军,因而被奖加都司衔。[42] [63]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由安徽东下、沿途招募淮军救援江苏,刘铭传率练勇随从至上海,独树一帜,号称“铭字营”。[42] “铭字营”中多为刘家子弟,刘铭传在营中职务最高,辈份也最高,其骨干将领皆为刘家子弟和刘铭传办团练中结纳的“同里敢战之士”,他们绝对服从刘铭传的指挥,成了刘铭传起家的重要帮手。五月二十日,刘铭传率部与太平军初次接战,先后占领杭头和新场两地,直迫南汇城下。此时,南汇太平军守将吴建瀛和刘玉林等部四千人投降,刘铭传挑选其中的精锐加入“铭字营”,扩充了自己的实力。三十一日,刘铭传又率部击退从川沙方向来攻的太平军,于第二天乘胜攻占川沙。刘铭传因此升为都司,加游击衔,并获赏戴花翎。[4] 随后,刘铭传接连攻克奉贤、金山卫,累功升为参将,被赐号“骠勇巴图鲁”。七月,他自浦东回援,在野鸡墩、四江口击败太平军,升副将。[6]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