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建于1667年,清朝初年设置江南省,辖区大致包括现今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清康熙六年(1667)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因安庆府为当时安徽境内的政治中心,徽州府经济发达,故取两府首字而得省名。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16]
先秦时期
远古时期,就有先民在安徽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的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新石器时代(1万年到4000年以前),安徽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青莲岗文化和印纹釉陶文化影响的区域。[16]
夏商时期有涂山、南巢、六、英、虎方、林方、人方等部落管辖,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都。西周王朝在今皖西北分封一些小国,如焦、夷、沈、胡等,而以东仍是分散的氏族部落方国。春秋时期大国争霸,这些封国和方国先后沦为吴、越、楚所有。战国后期,安徽全境并归楚国,楚畏秦逼,亦由湖北辗转迁都至今寿县。[16][40]
秦至隋时期
秦朝推行郡县制,涉及今安徽的有九江郡、泗水郡、砀郡、颍川郡、会稽(吴)郡。西汉初期,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安徽郡县分隶淮南、荆、淮阳、梁等国。汉武帝设十三部刺史,安徽分属扬、豫、徐三州。东汉沿袭西汉旧制,调整扬州辖丹阳、九江、庐江3郡,豫州辖汝南郡、陈国、沛国、梁国,徐州辖彭城国、下邳国,共69县。[40] 三国时期,安徽分属吴、魏,境内曾发生多次战争;两晋、南北朝,分属扬、徐、豫三州。[16] 隋罢郡为州,以州统县,先后设颍、亳、宋、陈、徐、仁、寿、庐、熙、和、濠、滁、扬、蒋、宣、歙等17州,辖55县。大业初,复汉制,安徽分属扬、豫、徐三州。[41]
唐宋时期
唐贞观元年,实行道、州(郡)、县三级管理,安徽为河南、淮南、江南三道分领。中唐时期,道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安徽分属河南、淮南、江南东、江南西四道。晚唐藩镇林立,安徽境内有4个节镇。宣武军治宋州,领亳、颍、宋3州;武宁军辖徐、宿、濠、泗4州;淮南节度使抚有扬、滁、寿、庐、和、舒、光、黄8州;宁国军有宣、歙、池3州。[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