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物是否发展和怎样发展的基本见解。在中外哲学史上,围绕着事物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历来就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即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即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通称为两种基本的发展观。
古希腊哲学中,伊奥尼亚学派的赫拉克利特用“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的命题,表述了关于发展变化的思想。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则认为:“存在永远是同一的,居留在自身之内,并且永远固定在同一个地方。”他这种 “一切不变” 的思想同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变”的思想是针锋相对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围绕世界的“本根” 与“万物” 关系的探讨,有“生生者不生”,“不生者能生生”的说法,认为产生世界万物的“本根”是不动不变的,而由它产生的万物则是经常发展变化的。《列子·天瑞》中说,“有化不化,……不化者能化化,……化物者不化”。因为“化物者”即本根常住永存,根本不发生变化,所以由它派生出来的万物才经常发展变化。在古代,这些关于事物是否发展的见解,都带有朴素的自发的性质。在近代,G.W.F.黑格尔第一次把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试图揭示这种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发展观。但是,黑格尔所说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他的辩证法的发展观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关于发展的合理思想,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辩证法的发展观。
1、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不论在中国或在欧洲,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是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属于唯心论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就是同神学唯心主义相结合的形而上学观点的典型表现。在17、18世纪的欧洲,机械唯物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观,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它的形而上学性。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庸俗进化论,也是形而上学发展观的一个变种。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则是近代的产物,它是把研究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科学,即经典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无条件地加以普遍化、绝对化的结果。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把相互联系的现象割裂开来,思维于绝对不能相容的对立之中,认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在形而上学观点看来,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永不变化,事物之间也是永远彼此孤立的。它否认在一定条件下一种事物可以向另一种事物转化,认为一种事物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一种事物。因此,它不能解释事物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转变为他种质的现象。一般说来,形而上学并不否认事物的任何运动;否认事物的任何运动,只是形而上学的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由于这种极端形式明显地违背人们的常识,所以难以产生广泛的影响。长期地、广泛地影响人们思想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是把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即把事物的变化仅仅归结为事物的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而且认为这种增减和移动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这种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和外因论,不能科学地说明事物运动和发展的终极原因,因而往往不得不求诸于上帝或上帝的“第一次推动”。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现象,不是把社会发展的原因归结为神或上帝的某种安排或预定,就是把它仅仅归结为地理和气候等社会外部条件。持形而上学观点的人往往否认社会制度特别是社会经济制度有根本变化的问题,并一概否认社会革命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