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为打破西方舆论封锁并传递中国抗战实况,周恩来参与策划成立国际新闻社。该社由范长江、胡愈之等进步文化人士在长沙开始发稿,后于桂林正式成立[2] [3] [4] [5] [6] ,成为中共在国统区开展新闻宣传的重要机构[4] 。
国际新闻社主要负责人包括范长江、孟秋江、黄药眠、刘尊棋、恽逸群等,其中范长江作为中国记协创始人之一,主导了该社的新闻报道方向[3] 。社内工作分为采访、编辑、通讯等部门,形成了覆盖多地区的发稿网络[4] 。
1939年至1940年全盛时期,国际新闻社通过《远东通讯》《祖国通讯》等刊物,向国内外150余家媒体提供战地报道和时局评论。其报道内容涵盖前线战况、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等,尤其注重向海外华侨报纸传播真实信息[4] [5]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对外宣传,中共中央于1952年在国际新闻社基础上组建中国新闻社(中新社)[4] [6] 。中新社延续了国际新闻社的使命,专注于向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传递中国资讯[1] [2] 。
国际新闻社被定义为"中共在抗战时期领导的重要爱国进步新闻机构"[2] [5] ,其发起的新闻报道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新闻宣传体系奠定了基础[3] [4] 。该社在特殊历史时期突破信息封锁的贡献,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新闻史的关键案例[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