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昭穆制度”,就是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
据《周礼·春官· 小余伯》载:“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曰:“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 为穆。”也就是说,始祖在宗庙中居中,以下子孙分别排列左右两列, 左为昭,右为穆。始祖之子为昭,始祖之孙则为穆;始祖孙之子又为 昭,始祖孙之孙又为穆。
这样一来,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终异列, 祖孙则始终同列。另外在墓地的葬位也同样以此为准分为左右次序。 在祭祀时,子孙也要按照这样的规定来排列次序,用以分别宗族内部 的辈分。
正如《礼记·祭统》所说:“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 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1]
如果昭穆制度不代表父子的世代交替,那么它的实质是什么呢?例如:懿王世的弁敦在“周昭宫”,宣王世的克盨、寰鼎、寰盘、四十二年逑鼎和四十三年逑鼎均在“周康穆宫”,幽王世的颂壶、颂鼎又在“周康昭宫”。因此可以假设昭穆制度是一种循环,也与册命仪式有关:属于昭的王在昭宫举行仪式,属于穆的在穆宫举行。
根据上述假设可作如下推理:昭王为昭,穆王为穆,共王为昭,懿王为穆,孝王为昭,夷王为穆,历王为昭,宣王为穆,幽王为昭。困难在于铭文显示懿王为昭,与上述推理矛盾。如果这种循环不是按照继位顺序编排,而是按照长幼次序编排,那么结果就不同了:昭王为昭,穆王为穆,共王为昭,孝王为穆,懿王为昭,夷王为穆,历王为昭,宣王为穆,幽王为昭。这一次序与铭文完全相符。这里,共王与懿王为父子关系,但两者均为昭,进一步显示昭穆制度不代表父子的世代交替。
补正:孝王为穆王子、共王弟、懿王叔。懿王死,太子姬燮懦弱,孝王夺位。孝王崩,诸侯立姬燮,为夷王。昭庙制度确实以父子关系为纲,对于周夷王来说,和周孝王的叔祖父关系是疏,和周懿王的父子关系是亲,疏不间亲,亲不隔疏,故庙号以此排列。
不过,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孝王继位在懿王之后,但在昭穆循环中却占了先,把懿王给挤到后面去了。这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有可能发生,即孝王在懿王死后继位是在懿王继位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的。这意味着懿王的生命期望值在他继位时已经不长,可能与其健康状况有关。当时的王室估计在懿王驾崩时夷王将仍然年幼,只好暂时由孝王填补真空,于是事先给孝王留下一个“穆”的位置,结果先继位的懿王反而变成了“昭”。这里我们引进了第二假设,而历史的演化符合这一假设。懿王在位时间很短,只有四年;而孝王在侄儿死后再登基,自然在位时间也不长,只有七年。第二假设也解释了孝王为何成为西周历史上唯一打破父子继承制的君王。当时做出这种安排显然是汲取了周初周公辅成王引发暴乱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