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1949年10月,属宝安县第三区沙湾乡;1958年,属红旗公社;1959年1月,属布吉公社;1979年1月,属深圳市龙华区布吉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布吉公社;1983年,属布吉区;1993年1月,属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2004年,属布吉街道;2006年,属南湾街道吉厦社区。
世居村民主要有戴、郑、张姓。第一大姓为戴姓,第二大姓为郑姓,第三大姓为张姓。2015年末,户籍人口582人,其中男性277人,女性305人;80岁以上25人,最年长者96岁(女);实际在村人口402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08万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18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80人,主要分布在英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归侨16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水果为主,兼种红薯、木薯、小米、花生、山茶等,制作豆腐,养猪、牛及“三鸟”。改革开放以后,集体农业经营转向厂房租赁;1991年6月,香港裕荣昌有限公司第一个人驻该村;1995年2月,为解决村内电子厂1000多人吃饭问题,投资80多万元建饭堂,11月竣工。1995年11月,村办幼儿园开工兴建;2000年8月1日,吉厦村统建楼正式动工,2001年12月3日落成,89户村民陆续搬进新居;2001年5月,由村集体与村民集资,在早禾坑工业区内动工兴建工业园。现村集体经济以厂房出租及管理为主。村民从事建筑、餐饮、商贸,服务、房屋出租等行业。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和商业经营。传统节庆食品有春节的米通、油角,糖环、花生、茶果、年糕,清明节的茶果、艾板,农历六月初六的糍粑,小孩满月时用于招待客人的手指糍。特色农产品有沙梨、龙眼、荔枝、菠萝、芒果、香蕉等。盐排高速公路、龙岗大道经过该村。1957年通电,1980年通电话、通自来水,1992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互联网。村内有2所幼儿园。2015年,吉厦幼儿园在园幼儿400人、教职工42人;阳基新天地幼儿园,在园幼儿72人、教职工22人。
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存60座。代表性民居吉厦老围,曾称吉厦城,始建于清末,四周设有角楼,城门两侧偏间共设有10门大炮,城内南北四条直巷,东西七条横巷,每条横巷又分三段,每段有房屋6间,共有186个房间。古城四周建有边屋,东西各有围屋21间,围内有东西、南北走廊贯通,呈“回”字形。保存状况一般,现仍有人居住。
每年清明节,村民到山岭的祖坟处祭祖(拜山)。2000年实行叛非改革,全村土坟迁移至沙湾易园,改到沙湾慕园祭祖。另有重阳节祭祖活动。村中一般在拜年或贺节时舞麒髓,最早流行于清末,现为吉厦村比较大型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之一。
代表性人物:
戴耀宗,国子监太学士,清道光年间钦命为广东布政使司布政使,并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加封,有“步初均成”的功牌。郑国紊,医林名家,清末和民国时期在广东医学界享有“把脉第一人”之誉,治愈不少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