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的同志
英语同性恋一词,在语意学中已带有鄙视、仇恨之意味,就欧美各国而言,基督宗教(基督教与天主教)的主流论述中对异性恋的高举与对同性恋的谴责,是造成西方人憎恶同性恋的心理基础。西方主流教会自中古世纪掌握一切政教资源后,便开始厉行排除异己,包括非白人、非基督徒、非异性恋、贬抑女性地位等。近代以来,因大众传播媒体的兴起,各式同志平权运动兴起,各教会领袖也站起来呼吁信徒抵抗同志运动、出版大量“医治”同性恋的书籍:一方面它们强调“爱”、“包容”,对同志施以柔性诉求;另一方面又坚持同性爱是“罪”,提出许多“前同性恋者”被“医治”而脱离“罪恶”的见证。
后现代主义在二次大战后兴起,相对于前现代的一贯思潮,后现代主义反对单一的、绝对的、行为主义的思考方式,范围含括哲学、政治、美学、建筑……等等,如同他们所主张的,并没有一个固定、单一的定义,是一以非主流思潮对抗主流思潮的运动,可说至今日仍在进行中。后现代主义虽无固定、单一的解释,却有一同样的精神:在现代主义下的资本主义社会里,长久以来都有无法解答或是强制忽略、习惯至上的问题及争议,而后现代主义正是试图去突破这个困境的浪潮。
虽然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里的单一、二元、绝对性的思想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后现代主义反对过去的一切。不可避免的,基督宗教也有着后现代的运动。有着丰富传统的基督宗教,天主教向来承认三项权威:教会本身、教会领袖、圣经,而宗教改革后,所谓新教-基督教则是采纳“惟信圣经”(Sola Scriptura)的立场。新教以降,在基督教世界里,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圣经。在某些新教的宗派里,圣经具有“圣经无谬论”、“圣经灵感论”的说法。同性恋绝对是罪恶的、需要医治、改正的,但也正因为圣经,开始出现了一群神学家并不认同传统的解经方式,多方学者却从同样的经文当中,读出不一样看法。
同志神学是尝试整合二十世纪中期的同志运动与及基督教信仰,相信上帝并不视两个自主的成人同性情爱关系为罪;并认为传统教会对同性恋是罪的理解是压迫和误解。同志神学的观点大都主张,圣经作者并非探讨同性恋为罪,又或是写作的文化背景没有同性恋的概念;故此教会要与时并进,接纳同性恋合乎基督信仰中所指的神的心意。详细可参考有关同志神学学者的著作。
同志神学对传统经文的拆解,主要进路有二:(一)误解论,即尝试指出经文的焦点不在于两情相悦的同性恋关系,而是其他罪行包括性暴力、娈童、偶像崇拜等。(二)过时论,即圣经的确有禁止同性恋行为,不过因种种原因,只适用于圣经写作的时代,不大适用于今天的着重个人自主、人权、两性平等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