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班固《汉书·王莽传》:“及其(王莽)窃位南面,处非所居,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以为黄、虞复出也。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乱延蛮貉,犹未足逞其欲焉。”[1] [2]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穷凶极恶”。[2]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因他父亲早死,没有被封侯,由其叔父们抚养成人。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王莽对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前,把他托付给王政君。[2]
元帝时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后迁射声校尉,从此踏上仕途。汉成帝永始元年(前16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并被任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成为皇帝的近臣。
王莽矫情伪饰。元帝、成帝两朝,王氏子弟横行不法,热衷于声色犬马,唯独王莽“折节为恭俭”,“勤身博学”,事母养孤,以德行著称。他广结名士和将相大臣,骗得了好声誉。他当上大司马后,更加谦卑俭约。妻子“衣不曳地,布不蔽膝”,连访客都误以为是婢女。[2]
汉哀帝死,王莽回京,以太后名义执掌军政大权,立九岁的汉平帝,太后临朝称制,朝政大权归王莽。元始元年(公元元年)王莽被封为安汉公,第二年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平帝为皇后。不久汉平帝死,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于是拥立年仅两岁的刘婴(孺子婴)为皇太子,太后王政君命王莽暂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代理皇帝)。[2]
此时王莽已不再听王政君的节制,露出狰狞面目,“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大臣任免均由他一人说了算。公元8年,王莽废孺子婴,[4] 自己登上帝位,定国号为“新”。[2]
王莽自幼诵习《周礼》,迷信古代制度,以为完美无缺,是治国最好方案,故附会《周礼》,改革制度。但王莽“托古改制”不合时宜,以致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社会经济极混乱。他还大肆搜集民间美女进宫。实行残暴统治,搜刮民脂民膏,把长安城闹得鸡犬不宁。《汉书》在写王莽传时,给出了“穷凶极恶,流毒诸夏”的评价。[2]
王莽身上可以说体现了两个“极端”:开始时,极端的节俭和自律,恭俭博学,德行昭著;一旦得势,就凶相毕露,极尽奢侈之能事,残暴妄为,劫掠民意。极端的做法,不是对自己的残忍就是对别人的残暴。生命是一个过程,不是一场表演,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不苛责自己,也不妄求别人。[2]
成文用法
“穷凶极恶”形容极端凶狠残暴。联合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1] [3]
运用示例
南朝梁·沈约《宋书·后废帝纪》:“显穷凶极暴,自取灰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