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铃声响了,一名男生手上拿着校卡,匆匆地跑向教室。突然,他看到教室门前的何汝玉正微笑地看着他。小男孩很快地把校卡戴在胸前,礼貌地向何老师打招呼,然后再走进教室。“他看到其他老师可能不会戴上校卡,但是看到我,一定会。因为我很注重细节,他瞒不过我的眼睛。”何汝玉自信地说,她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为“细节德育模式”。
课堂上,何汝玉发现一名学生的课桌下有一个小纸条,她走过去,轻轻地弯下腰,然后把纸条捡起来,再扔进垃圾桶里面。一名学生说,“老师,你也要亲自捡吗?”这时,何汝玉回答,“老师是班级里面的一分子,为何不能去捡呢?那么,作为班级一分子的各位同学,以后你们看到地上的垃圾会怎么样呢?”此后,学生们会不由自主地低头看看自己桌下是否有垃圾。
还有一次,在新学期开始的一堂课上,何汝玉给学生发新课本。一名学生一只手去拿课本,她就把课本收回去了,第二次,同样如此。如此反复,直到学生双手接书本为止。“我就是要用这些细节来告诉他们基本的礼仪:递物接物都需要用双手。”
何汝玉不仅对儿子好对自己学生好,还热心资助贫困学子。从2003年开始,她就成立了“何老师基金会”,向社会上的热心人士筹集资金资助贫困学生。为了找资助人,何汝玉常常东奔西走。2008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家长提供资金,以何汝玉老师的名义设立了“何老师‘康仪’基金”,这位学生家长已经默默资助贫困学生多年了。他说:“我这么做是受到了何汝玉老师的感染。”
在何汝玉的办公桌上,厚厚一叠资助申请表,申请表用夹子工工整整地夹着。何汝玉告诉记者,最初“何老师基金会”资助的贫困学生仅限于本校范围,后来延伸到了校外,只要是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都可以向基金会申请帮助。现在,每学期都有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30名左右贫困学生领到资助款。如今,“何老师基金会”已经筹集了10多万元基金,帮助了100多个困难家庭的学生。每次得到资助,何汝玉都会代表学生写感谢信。何汝玉说:“基金会就像一根传递爱心的接力棒,出资家长是爱心传递的第一棒,而我是第二棒,希望受到资助的孩子们成为第三棒、第四棒……爱的火炬就会一棒接一棒,一直传递下去。”说这话时,记者看到何汝玉的眼神里满是期盼,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在儿子眼中她无微不至,是个好妈妈;在学生眼中她关怀备至,就像妈妈一样;在家长眼中她不辞辛劳,如同自己孩子的妈妈。
在我眼里,她是一个很好的妈妈。每次我碰到问题她都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帮我分析,我很敬佩她。——儿子江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