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具有双重释义体系:
直观描述天体与地面的距离,如元代戏曲《城南柳》中'上碧霄下黄泉,赤紧的天高地远',形象展现空间维度的辽阔无垠
引申指代事物间难以弥合的差距,元代谷子敬《城南柳》通过'遮莫你上碧霄下黄泉,赤紧的天高地远'的表述,生动刻画空间距离的遥远
文献记载呈现多源特征:
宋代赵佶《醉落魄》被部分典籍列为原始出处[1],元代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亦被列为出处
元代《城南柳》扩展了其比喻用法,清代《儿女英雄传》等作品亦有沿用
作为联合式成语,其应用场景包括:
作宾语时多与"显得""感觉"等动词搭配,如"毕业后你我天高地远"[1]
作定语时可修饰'距离''差距'等名词,例如"天高地远的路程"
作状语时需前置动词,典型用法如'天高地远地相隔'
该成语存在三个典型近义词:
天高地远:出自元代谷子敬《城南柳》,侧重强调空间隔离感
天高地迥:语义与天高地远完全等同,属异形成语
霄壤之别:虽结构不同,但均表达巨大差异的比喻义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该成语参与形成接龙链条"远涉重洋→洋相百出",其繁体形态"天高地遠"仍见于部分古籍刻本。现代汉语使用中,该成语多用于文学创作与正式场合,日常口语使用频率较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