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声大振"属于主谓式成语,"名声"为主语,"大振"为偏正结构作谓语,其中"振"取"兴起、显扬"之义[3] 。其四字结构符合汉语成语典型特征,与"名扬四海""名声鹊起"等近义词保持平行构词规律。
该成语最早见于唐代韩愈为柳宗元撰写的墓志铭:"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1] [3] 。北宋欧阳修在《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的传颂,使苏州沧浪亭因此名声大振[2] [3]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朱文元因戏曲表演"名声鹊起",与"名声大振"为同义表达。
近义体系包含两类表达:
事件导向:名声鹊起(侧重突然性)、名声大噪(侧重传播广度)
结果导向:名扬四海(强调范围)、声名鹊起(侧重地位)[3]
反义表达以"默默无闻"为核心,侧重缺乏公众认知度的状态[1] [3] 。
现代语境中该成语主要应用于三类场景:
个人成就:如"狄仁杰任大理丞时判决积案万七千人,无一冤诉,名声大振"[4]
文化传播:宋代沧浪亭因欧阳修诗句"本是无价风月地,却被四万钱买去"名声大振[2]
现代传媒:演员因花絮传播"名声大振,新闻界、追星族乐此不疲"
典型例句包含:
禹城五香脱骨扒鸡凭借独特工艺成为贡品,名声大振[3]
晋西北战役后,李云龙与楚云飞的战术配合使两人名声大噪
书写时应注意:
规范写法为"名声大振","震"为常见误写[1][3]
与"名声鹊起"存在细微差异:前者强调事件影响,后者侧重速度提升
语法搭配多为"因/使/让…名声大振",如"朱文元凭借精湛演技使洪班名声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