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韩愈《处州孔子庙碑》:“郡邑皆有孔子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反映古代礼制机构空有建制而失其实质的状况。部分文献如《韩非子·南面》亦有“名得而实亡”的表述[1] ,但学界普遍以韩愈著作为直接出处认定依据。
“名存实亡”属联合式结构成语,在语句中主要承担谓语或补语功能。如“合资企业因日方撤资已名存实亡”中作谓语,“联盟变得名存实亡”中作补语。使用时需注意“名”不可误写为“明”,且不适用于描述始终无实质的情形[1] 。
与近义词“有名无实”相比,“名存实亡”强调事物从存在到消亡的动态过程,而“有名无实”侧重始终仅有虚名而无实质的静态描述[1] 。反义词“名副其实”则强调名称与实际完全相符。该成语在《宋史·梁鼎传》中被用于描述五代时期考核制度因战乱流于形式的状态。
古代文献中,宋代苏轼在《东坡志林·周东迁失计》中以周朝东迁后名存实亡类比夏商灭亡前的衰败。清代周亮工在《书影》中记载闽中战船“水车”仅存其名而无实用。现当代文学中,杨沫《青春之歌》用该成语描述华北地区的实际沦陷状态。企业语境常见“公司因丧失经营能力而名存实亡”等表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