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堆积物是泥石流快速侵蚀、搬运的产物,它包含着大量泥石流的形成、运动和堆积过程的信息。泥石流堆积物的粒度能充分反映搬运介质和运动方式的特点,通过研究泥石流的粒度组成,可以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的研究成为泥石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泥石流堆积物粒度分析资料的处理,主要有统计法和图解法。常用的粒度参数有粒度平均值、标准差、偏度、峰态和粒度众数值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泥石流堆积物的粒度分布;图解法主要有粒度分布直方图、频率曲线图、累积曲线图和概率累计曲线图等。
分形理论作为研究自然界中没有特征长度,但又有自相似性的图形和现象的重要方法和理论,在土壤、断层泥、冻土、水石流、冰碛物、河流堆积、湖泊堆积、海底堆积,以及沙漠沉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土壤中的应用最为成熟,并获得了一系列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已经被应用于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的研究中,并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认可和重视 。
由于泥石流堆积物颗粒级配范围广,颗粒的分布规律非常复杂,常用的粒度统计参数很难全面的描述泥石流堆积物的颗粒组成和粒度分布规律。粒度平均值只能反映一个样品颗粒的粗细程度,标准差仅仅对堆积物粒度分布的分散程度进行说明,偏度、峰态和众数值等粒度参数也只能反映某一个方面。相比之下,图解法能够比较直观的反映出泥石流堆积物的颗粒组成和粒度分布的定性特征。
泥石流堆积物是泥石流快速侵蚀、搬运的产物,它包含着大量泥石流形成、运动和堆积过程的信息。泥石流堆积物的粒度分布充分反映出泥石流这种特殊的搬运介质和方式的特点,所以泥石流堆积物的粒度分维与泥石流的粘性等性质有密切的联系。
1、分形特征与粘性的关系
按照泥石流的物质成分、颗粒组成,以及流体容重、粘度等的不同,泥石流可分为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和过渡性泥石流。泥石流堆积物的分形特征能够反映堆积物的物质成分和粒度分布,因此,也与泥石流的粘性具有密切关系。
2、分形特征与堆积年代的关系
泥石流暴发后在堆积区进行堆积,但是堆积物的成分和粒径的大小并不是不变的,而是由于堆积区降水、温度、植被等外界条件的变化,泥石流的再次堆积,以及人类活动等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按照泥石流堆积的年代不同,泥石流可分为古泥石流、老泥石流和近代泥石流,泥石流堆积物按照堆积时间的不同也相应的分为古泥石流堆积物、老泥石流堆积物和近代泥石流堆积物。[1]
冰水堆积物系由冰川融水搬运堆积的沉积物。冰水堆积物川形成于第四纪中更新世及晚更新世,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冰水对冰川携带的碎屑物质进行搬运堆积而成的产物,大多为漂卵。
冰川河的地质作用有刨蚀、搬运和沉积三种。冰川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刨蚀作用。冰川移动时,因压力和摩擦的作用而使其底部发热,部分冰被融化成水而进入岩石裂缝,裂缝里的水结冰后体积增大而扩展裂缝,岩石被分裂成岩块。岩块被冰川挟带一起移动,便使摩擦作用更为加强,同时岩块本身也布满擦痕。冰川的刨蚀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冰川的搬运作用有两种一种是碎屑物质包裹在冰内随冰川移动另一种是冰融化成冰水,冰水进行搬运。冰川的沉积作用同样有两种一种是冰休融化,碎屑物直接堆积,称为冰债土物另一种是冰川表面、底部和两侧的冰水将碎屑物质冰债物进行再托运而再堆积,即融化后的冰水将冰债物冲刷、淘洗,按颗粒的大小,堆积成层,而形成冰水堆积物。由各种冰水所产生的堆积物,统称为冰水沉积土物冰水堆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