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科大麻属的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高大草本,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常成为多年生灌木或乔木状,高2~5米;茎中空有节,茎上部分枝,无毛。叶大,互生,叶片盾状着生,掌状深裂,裂片7~11枚,边缘有锯齿,叶表面、花序与茎一样均有一层蜡粉,以减少水分蒸发,因此大麻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掌状脉,主脉与裂片同数,辐射状;叶柄约与叶片等长,顶端有腺体;花单性,雌雄同序,由多个聚伞花序组成顶生或与叶对生的圆锥花序,雌花在上,先开,雄花在下,后开;无花瓣和花盘;雄花萼片3~5,淡黄色,雄蕊多数,花丝合生成多束,呈分枝状,雌花萼片5枚,子房 3室,每室有胚珠1个,花柱3,深红色或淡红色,2裂。蒴果圆球形,有软刺或无刺;种子长圆形或椭圆形,光滑,种皮硬质,有光泽并具黑、白、棕色斑纹;种阜垫状。花粉球形,具 3孔沟;外壁两层,外层 厚于内层,表面具细纹的网状雕纹。单倍体数n=10。原产非洲索马里、肯尼亚等地,现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至温带地区。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的历史,《唐本草》(公元639)就有记载。各地多栽培于大田、低山坡、宅旁或路旁隙地,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最多。开花期长,花开时散出花粉,主要靠风力和昆虫传粉。种子可榨油,油粘度高,凝固点低,既耐严寒又耐高温,在-8~-10℃不冰冻,在500~600℃不凝固和变性,具有其他油脂所不及的特性,为化工、轻工、冶金、机电、纺织、印刷、染料等工业和医药的重要原料。油粕可作肥料、饲料以及活性炭和胶卷的原料。茎皮纤维可制绳索和造纸。叶可饲养大麻蚕。种子和叶可作农药。全株可入药,有祛湿通络、消肿、拔毒之效。种子含大麻毒素,未经加热处理,不得内服。 大麻子
中国自海南至黑龙江北纬49°以南地区都有分布。以华北、东北生产最多,西北和华东次之,其他各地多为零星种植。热带地区有半野生状态的多年生大麻。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大麻 Ricinus communis L.的种子(见“大麻子”)、根及叶入药。夏秋采根及叶,分别晒干或鲜用。 大麻子
叶:甘、辛,平。有小毒。根:淡、微辛,平。
叶:消肿拔毒,止痒。治疮疡肿毒,鲜品捣烂外敷;治湿疹搔痒,煎水外洗;并可灭蛆、杀孑孓。
根:祛风活血,止痛镇静。用于风湿关节痛,破伤风,癫痫,精神分裂症。
1、半身不遂,失音不语。取大麻子油一升、酒一斗,在铜锅中煮熟,细细服下。
2、口目歪斜。用大麻子仁捣成膏,左边斜则贴右,右边斜则贴左。有效。 大麻子
3、风气头痛。用乳香、狎麻仁等分,捣成饼,贴太阳穴。又方:大麻仁半两、枣肉十五枚,捣涂纸上,卷成筒子插入鼻中,有清鼻滋流下即愈。
4、鼻塞不通。用大麻子仁二十粒、在枣(去皮)一枚、捣匀,棉裹塞鼻中。一天换药一次。三十天以后,鼻通,嗅觉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