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语本义描述自然界光线昏暗的场景,唐代已见于韩愈诗歌创作[1] 。随着语言发展,元代后逐渐延伸出比喻社会黑暗的引申义。明代文献中既保留自然现象描述功能(如《西游记》天色描写),也用于刻画战斗惨烈场景(如《荡寇志》应用)。
唐代韩愈《龙移》开创性使用“天昏地黑”原型,明代施耐庵在《水浒全传》第六十回写道:“狂风四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1] [2] 。清代《儒林外史》第五回通过‘哭得天昏地暗’展现情感表达方式,《封神演义》第四十六回则用其渲染战场氛围。
作为联合式成语,其结构由“天昏”与“地暗”两个主谓词组并列构成。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承担三种语法功能:
作谓语(如“霎时间天昏地暗”)
作宾语(如“打得天昏地暗”)
作补语(如“闹得天昏地暗”)
与“昏天黑地”均含光线昏暗义,但“天昏地暗”更侧重自然场景的宏大叙事[2] 。“暗无天日”虽同具比喻社会黑暗功能,但特指长期性压迫状态。英语对应译文“there is gloom above and darkness below”保留了原成语的空间层次感。
该成语在谜语创作中衍生出“共工造反”的谜面,其接龙形式“天昏地暗→暗昧之事→事不过三”展现汉语词汇链式关联特性。书法书写需注意“暗”与“岸”的形近区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