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崇德元年(1636年),梅勒章京吴巴海监造宁古塔(旧)城。宁古塔旧城虽小但功能完备,而且负有大责任,从清顺治年间一批又一批的流人被谪戍这里,随之而来的是大批汉人家属也迁徙到这个小城。城里住不下,于是又在周围开辟新的居址,西面就有了蛮子城(今满城村)和养马城等,北方人称关内流人为南方蛮子。[1]
清崇德五年(1640年)以后,宁古塔将军取代奴儿干都司行使对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管辖权,宁古塔旧城成为盛京以北的保卫东北边陲的军事中心。[4]
清康熙四年(1665年),清代宁古塔将军府第一任将军巴海亲自监督修建了将军府新城。[5]
清康熙五年(1666年),宁古塔将军迁往新城(宁安市境内),宁古塔旧城作为梅勒章京(后为昂邦章京)的驻地历时30年。[4]
2006年8月18日,黑龙江省宁安市一建筑工地挖出了一个残断的木制门柱和一段青砖墙,宁安市文物部门初步判断,门柱和青砖墙很可能是清代宁古塔巴海将军府的门柱和城墙。现场挖出的门柱已经残断腐蚀,青砖墙是双层的,中间夹有熟土,基部已经断裂。整段城墙底宽4米,顶宽3.5米,厚近2米。[5]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位于海林市长汀镇境内,宁古塔将军的驻地和治所两经迁移,易地三处,依次为宁古塔旧城、宁古塔新城、吉林乌喇。[4] 城西北面是较为出名的海浪河,水不多、河面也不宽。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与民房相伴左右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立在路边。石碑的后面有株二百多年的老榆树,枝虬干老历尽沧桑。宁古塔城北面和西面城墙高出地面4~5米、底宽7~8米的土墙,全为土筑夯实。而西面南面的城墙已不见踪迹。宁古塔旧城的土城很小,流人们称之为石城,筑城时墙底垒石为基,由黄土分层夯筑,每个间层还横垫小圆木棍。这个城是正方形的,每个边长为171米,城内面积2.9万平方米。[1]
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
牡丹江海浪河的南岸,将近海林市长汀镇的古城村中一座临河的小山就是宁古台,与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相邻。脚下坍塌后裸露的砾石,远处的宁古塔旧城遗址都隐没在一片稠密的民房中,远处的满城南山“圆如乳头”,“抱官道而西向”,是宁古塔旧城驿路的标志——官道山。宁古台前,一座厚重的花岗岩石碑静默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宁古台遗址。[3] 宁古塔
艺文
清朝政府在这里设置了宁古塔昂邦章京(满语“将军”的音译),属于清朝正一品的武将,是当时东北两大行政区级别最高的地方官员之一。据史料记载,宁古塔将军负责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事物。张缙彦在《石城》一文中写道:“凡钱粮听断,皆出其中;朝廷有诏旨及军令,皆于是宣读;府部调发工匠及遣发迁谪者,皆于是稽察;解进参貂,或远夷朝贡,皆于是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