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安尼施·卡普尔出生于印度孟买,并先后在伦敦弘赛艺术学院和切尔西艺术学院就读。[2]
70年代初他到了伦敦,开始学习艺术,后来就在伦敦工作和生活。因为这样的经历,他的作品被视为是印度和西方精神的结合。
1990年,卡普尔代表英国参加第44届威尼斯双年展,并荣膺“Premio Duemila新秀艺术家奖”,翌年又成为“特纳奖”得主。[2]
2019年10月25日,安尼施·卡普尔在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展览以“文献”的方式介绍了他横跨35年的重要艺术创作70多组。[2]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多产和最受尊敬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卡普尔的创作根植于古印度哲学思想,将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核与西方艺术观念熔铸一炉,在古老文明的当代转换中不断探索创新。他的许多作品介入不同的城市和文化空间,折射和反射着周边的景象,但又构建出崭新而奇异的景观。[3]
总的来说,Kapoor的创作是形而上学的,超自然层面的探讨,涉及'物质和非物质,存在和消逝,空间和非空间等玄学问题。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思考,结合西方艺术的形式和观念的表达,这两方面的合一造就了这位备受瞩目的艺术家。
安尼施·卡普尔
Kapoor的作品往往以简洁弧线的方式出现。配以简单,鲜明的色彩。他早期的作品常常以彩色粉末的方式出现,这些粉末以不同的造型出现,这种做法的灵感来自于印度市场和寺庙里常出现的彩色粉末推出的小丘。卡普尔早期的颜料雕塑,比如他1982年完成的作品“白色的沙,红色的谷粒,和很多花”就是这一类型创作的体现。Kapoor随后的作品开始更多的运用固体,石头类雕塑作品上往往有孔径和腔的体现,往往暗示物质与精神,光与黑暗,肉体和身心,男性和女性等双重意味。
他创作过不锈钢反射雕塑,以反映或扭曲观众和周围环境镜子的形式出现。 比如他创作的一系列命名为“非物体”的不锈钢作品,“非物体(门)”,“非物体(杆)”,和“晕眩”等作品都是在08年创作的。Kapoor愿意称呼自己的雕塑为“非物体”,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体现出一种超常的状态,这个非物体的功能是Kapoor对另外一个层次的空间和观念进行延伸的途径。 非物体(门),非物体(杆),晕眩
Kapoor最知名的作品是大型雕塑,这些雕塑往往以简单的曲线结合凹洞和凹陷的方式出现。Kapoor用简单的造型和庞大的尺寸营造出一种让人凝神的氛围,作品凹处所营造的黑暗地带唤起了观众的神秘感受。带有触感的表面像是一种邀请,反射所营造的魅力也是无穷的。他在芝加哥千年公园和Cloud Gate的作品很好的体现了这些特点。
位于芝加哥世纪公园的“Cloud Gate(云门)”是Kapoor的一件代表性作品。芝加哥人把它称之为“豆子”,因为它的外形酷似一颗豆子,这颗豆子是由多块不锈钢板高度抛光焊接而成的,整个雕塑高达33英尺,重量为110吨。[4] “Cloud 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