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对立斗争贯穿二十世纪的始终,尤其在近年,大批科学哲学家涉入此问题,成了科学哲学的核心争论。这种对立斗争以完全不同于古典时代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论实在论还是反实在论,都有名目繁多的派别和牌号。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罗素和摩尔背弃了德国唯心主义的影响,转到实在论立场,认为事实独立于经验存在,没有人的感觉经验,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存在着。紧接着,培里、蒙塔古等六位美国哲学家批评罗伊斯的绝对唯心主义,公开自己的新实在论立场。他们坚持被认识的对象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批驳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不可分的唯心主义观点。到了二十年代,以桑塔亚那、德雷克、斯特朗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哲学家自称为批判的实在论者,以别于新实在论立场,因为他们企图克服新实在论的诸多困难。当然,他们仍然坚持反对将经验等同于存在的唯心论立场。这批人中的R·W·塞拉斯在三十年代转向唯物主义,在四十年代表示赞成辩证唯物主义。
自三十年代以来,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对立斗争日趋尖锐,量子力学中的某些发现使反实在论获得新的动力。海森堡宣称,基本粒子的客观现实性已不复存在,数学公式描述的不是基本粒子的行为,而是对其行为的认识。爱因斯坦和玻尔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观点之争,由于贝尔不等式被否定而有利于玻尔。有人把这一结果通俗地表述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不存在。”反实在论常以工具主义的名称出现,它主张,科学理论不是在描述微观实体,它们不过是将一组可观察情况和另一组联系起来的方便手段或工具。W·S·塞拉斯是六十年代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他认为可以从科学理论的正确性中推出理论实体的存在。当代最有影响的实在论者可能要算普特南,他的名言是,实在论是不使科学的成功成为奇迹的唯一哲学。他和波义德一道主张一种逼真实在论,即认为成熟科学中的术语一定有指称,成熟科学中的理论定律近似地为真。他赞成真理符合论,并和克里普克一道主张指称的因果论。战斗力最强的实在论者是加拿大哲学家邦格,他称自己的学说是科学唯物主义,他认为这是一种精确化的、与现代自然科学一致的唯物主义。此外还有埃利斯的内在实在论,哈金的实体实在论,胡克的自然进化实在论,邱奇兰德的强实在论,夏皮尔和杰宁斯的中间路线实在论等。
近年来最令人瞩目的反实在论者是范弗拉森,他用建构经验论代替科学实在论,主张“科学旨在给予我们经验上合适的理论;而接受一理论所包含的信念只是其经验上的合适性。”劳丹认为,科学史不是证实了,而是明确地驳倒了科学实在论。法因大力驳斥各种实在论,宣告实在论已经死亡,鼓吹一种“自然的本体论态度”,认为各种“论”都是科学的空洞外壳。
当代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意义理论,戴维森主张用语句的真来说明语句的意义,他采用了塔尔斯基的符合论的关于真理的形式定义。达梅特反驳说,这就假定了世界上一定存在某种东西,它使一个陈述要么为真,要么为假。达梅特的反实在论认为,这种实在论的假定并不成立,陈述的真假与我们的认识能力有关,有些语句无法判定其真假,古典的二值逻辑在有些情况下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