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语联合式成语,"家家户户"由"家"与"户"两个单字叠加构成,通过重复构词法强化语意,表示所有家庭的全称量化概念。其语义范围涵盖社会各个层级的家庭单元,既可用于描述传统节庆习俗,如《喻世明言》中记载的除夕夜"放爆竹"场景,也可引申指代社会治理中的全民参与,如邓小平讲话中"关心青少年"的主体指称。
现存最早文字记录见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刊行的《喻世明言》第一卷:"光阴似箭,不觉残年将尽,家家户户,闹轰轰的煖火盆,放爆竹,吃合家欢耍子"。这段描写生动呈现了明代民间过年的民俗景象,通过"煖火盆""放爆竹"等具体行为,佐证了该成语在描述普遍社会现象时的有效性。
在句法结构中可承担多重功能:作宾语时如"访遍家家户户",作主语时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作定语时如"家家户户的春联"。现代汉语应用中,邓小平在1978年讲话中示范了该成语的完整语法结构:"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此处既作主语又保留定语功能。
该成语在跨语言传播中存在意象转换:英语直译为"each and every family"或"every household",法语对应"chaque famille"强调个体单元,日译"家ごとに"侧重依次覆盖的语态,德语译作"Familien"保留集体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