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万年前,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40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 共37张 常德城区风光
澧县城头山遗址的发掘证明,距今9000多年前,常德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制和陶器制作技术。距今7000多年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这时期生产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制的斧、凿等砍伐用具和鱼网坠,并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生产简单的饮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乡汤家岗遗址,反映了常德当时以母性为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乡划城岗遗址,是常德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有力证明。这时期生产工具大为改进,石器钻孔、切割和抛光技术比较成熟,陶器普遍采用慢轮修整。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蜀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区城东建筑城池,设黔中郡,迄今2200多年历史。秦代,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
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恢复武陵郡,建武二十六年(50年),郡治从义陵(今溆浦县)又迁往临沅县。顺帝阳嘉三年(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现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
三国时期,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
西晋,常德分属武陵郡、天门郡、南平郡三郡。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嵩州置朗州,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隋炀帝(杨广)大业初复为武陵郡。辖武陵、龙阳(今汉寿)二县。辖境相当今武陵区、鼎城区、桃源县、汉寿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置隋武陵郡为朗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朗州。故唐代习惯称为“朗州武陵郡”,或单称“朗州”。唐代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辖境相当今桃源以东的沅江流域,濒洞庭湖,当时兴修永泰渠、北塔堰等水利工程,溉田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