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指安适愉悦的状态,"自得"强调内心的满足感[1] 。组合后描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表现出的愉快满足神态,如清代小说描写角色"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即为典型外化表现。
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列子·黄帝》,记载黄帝感悟天人关系后"怡然自得"的精神状态。至明清时期成为文学创作常用语,《红楼梦》第三十四回通过"怡然自得"描绘人物超脱俗务的心理活动。
作为偏正式结构成语,主要承担三种句法功能:
作谓语:如"退休后他种花养鸟,怡然自得"[1]
作定语:如"怡然自得的神态令人羡慕"
作状语:如"他怡然自得地品着茶"
近义词侧重不同维度的情感表达:
"自得其乐"强调个体独处时的满足感
"悠然自得"突出闲适自在的状态[1]反义词构成鲜明对比:
"胆战心惊"表现恐惧不安[1]
"怅然若失"体现失落惆怅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应用包括:
《隋书·李谔传》载"虽致屡空,怡然自得",展现安贫乐道境界
《太平广记》记"怡然自得,穿地筑山",描述隐士生活状态
《官场现形记》通过刘厚守"怡然自得"的神态塑造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