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用品指“为将来使用而预先储藏或保留的东西”,涵盖实体物资与抽象储备。其定义包含双重维度:
时间维度:强调物品的储备属性,如“供十天之用的备用品”;
功能维度:明确替代或应急用途,如设备维修配件、停电照明工具。
该词在汉语中可追溯至“备”的语义核心(预先准备),与“用品”组合后特指储备物品种类。作为规范词汇,其拼音标注为bèi yòng pǐn,注音符号为ㄅㄟˋㄩㄥˋㄆㄧㄣˇ,繁体写作“備用品”。
学生课堂行为规范要求“备用品齐全”,涵盖教科书、笔记本、书写工具等基础学习物资。此类储备旨在保障教学秩序,避免因临时短缺影响学习进程。
设备维护中,备用品指为替换机器、仪器中较易损坏的机件所准备的零件和部件;为缩短设备修理停歇时间或进行设备维护检修而储备的维修配件。例如机械设备的易损零件常被预先采购存储,确保故障时快速更换恢复生产。
截至2022年,蜡烛虽已非主流照明工具,但仍作为应急备用品存在于多数家庭。其功能从日常使用转向特定情境(如停电、装饰)储备,印证备用品用途的时空演变。
实验耗材(如试剂、玻璃器皿)被归入化学备用品(stores)范畴。此类物资需根据实验进程提前储备,确保连续操作不受供应中断影响[1] 。
备品:与备用品构成同义关系,多见于工业语境;
耐用品:具备长期使用特性的物品;
备用金:财务领域的资金储备概念,与备用品共享‘备用’属性。
在词语结构上,“备用品”归属“包含‘品’的词语”类别,与“必需品”“消费品”等形成语义网络关联。其英文对译词包括store(储备物资)与standby(备用状态),学科术语则沿用stores[1] 。
共20张 备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