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诗经·大雅·生民》)[2]
句中“厥声载路”后演化为成语“怨声载道”或“怨声满道”。
东汉后期,在统治阶级内部,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他们都想独揽朝政大权,因此在政治上越来越腐败黑暗。
公元126年,宦官孙程等人拥立十一岁的刘保即位,称汉顺帝。
公元133年,汉顺帝下诏,让各地有才能的人都到都城洛阳参加考试,皇帝亲自主持。李固参加了这次考试,发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分析和改革的意见。汉顺帝很欣赏他的才能。让他做议郎。
但是,汉顺帝的奶娘和宦官们却害怕李固为人正直,对他们不利,极力对他加以排斥和迫害。李固被派到边远的四川做县官。他对自己遭到排挤、不被重用非常不满,因此当他走到陕西汉中的时候,一气之下便回到老家南郑,闭门谢客,不去赴任。
当时,梁皇后的父亲梁商做执金吾。执金吾是皇帝外出时,在前面开路的官。梁商请李固出来担任从事中郎。李固企图依靠梁家的势力与宦官对抗,于是给梁商写了一封信。
信中写有这样一些内容:“从前汉安帝在内部信任奶妈王圣的女儿伯荣和中常侍樊丰等人,在外部又重用周广、谢恽等人。这帮人接受贿赂,贪污腐化,侵吞公款,巧取豪夺。人们对他们议论纷纷,怨恨的声音充满大街小巷。我希望记取历史上的教训,杜绝奢侈浪费,注意节省国家开支。”
梁商看了以后,无动于衷,不以为然。[4]
群众的眼光是雪亮。执政当官之人,是否尽忠职守,为老百姓谋福利,还是官官相护,中饱私囊,奢侈腐化,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并记在心上。同时,群众的力量又是不可估量的,就像不可估量海水的力量有多大。一旦为官者的行为达至民众容忍度的极限,结果必是官逼民反。那么现成的一切还维持正常的秩序便岌岌可危。从群众中来,了解民众的心声,顾及民众的需要,对症下药,再把解决民众问题的举措带到群众中去。国泰民安,这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4]
“怨声载道”形容百姓普遍怨恨、不满;多用于广大人民群众,有时也用于一小部分人。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补语;多含贬义。也说“怨声满道”“怨声载路”等。[2][5]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固传》:“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满道。”[1]
元·脱脱等《宋史·叶梦得传》:“时旁郡纠民输镪就余京师,怨声载道,独颍昌赖梦得得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