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吃俭用"由"省"(节省)、"吃"(饮食)、"俭"(节俭)、"用"(日用)四个语义要素构成,其中"省"与"俭"形成双重节俭语义叠加,强化了节制消费的概念范畴[2] 。相较于近义词"节衣缩食",该成语的语义覆盖范围更广,既包含衣着层面的节俭,也涵盖饮食与日常用度的节约。在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该成语被用以描述平民阶层通过精打细算维持生计的生活方式。
作为联合式成语,其语法灵活性体现在:
谓语用法:直接陈述主体行为,如"他们全家省吃俭用三十年"
定语用法:修饰具体事物,如"省吃俭用的习惯值得提倡"
状语用法:修饰动作目的,如"奶奶省吃俭用供孙子上学"[2]
现代汉语中常与"供养""积攒""维持"等动词搭配,构成"省吃俭用+目的状语"的典型句式[2] 。
该成语的文献应用呈现两个维度:
明清小说中的市井描写《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记载商人"虞华轩在家,省吃俭用,积起几两银子"的经营策略,反映清代商品经济下的消费观念。《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则记载"省吃俭用,勤心苦胝"的记载,反映明代商品经济下的消费观念[2]。
现代文学中的形象塑造老舍《四世同堂》通过"祁老人省吃俭用地过日子"的描写,刻画传统市民阶层在战乱时期的生存状态。当代文学作品常以此成语塑造艰苦奋斗的人物形象。
该成语在语言文化中衍生出多种表现形式:
异形词体系:包括"省吃细用"(拼音shěng chī xì yòng)[1]、"少吃俭用"(拼音shǎo chī jiǎn yòng)等变体,均保持核心节俭语义不变
成语接龙:形成"用兵如神→神采飞扬→扬长避短"等语言游戏链条
书法艺术:繁体写法"省吃儉用"常见于楹联、匾额等传统文化载体
在英语语境中,该成语可对应"live frugally"(节俭生活)或"pinch pennies"(精打细算),但中文成语特有的四字格律与饮食意象在翻译中难以完整保留[2] 。日语则采用"質素倹約"(そっそけんやく)作为对应表达,侧重物质生活的朴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