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在文艺学中特指文学作品内使用的语言系统,具有形象塑造和艺术感染力[2] [3] [4] ,而语言学范畴则涵盖规范化全民语言(包括科学著作、政府文书等)[6] [7] 。这与‘文学中的语言’(可涵盖方言、口语等多样形态)形成概念对比[4] 。
文学语言的四大审美特征包括:
内指性: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之一,指文本内部自洽,无需外部验证[1]
音乐性: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之一,通过韵律节奏强化艺术效果[1]
陌生化:创新表达打破惯常认知[1]
本色化:语言符合作品整体风格[1]
相较于科学语言,文学语言更强调:
情感色彩:个人风格与主体情思表达[5]
象征功能:采用隐喻、暗示等手法[5]
阻拒性:通过非常规语法增加解读深度[5]
文学语言规范不仅体现于书面形式(如文言文[7] ),还存在于科学报告、答记者问、口头声明、诗歌朗诵和课堂用语等口头场景。其规范化特征推动民族语言健康发展[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