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克地主指靠战争取得土地之后向国王申请并获得该土地的所有权的贵族,这样使贵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结合,普鲁士(德国前身)就以此发迹,最终统一德意志全境,甚至发动一战。但是由于长期垄断军政要职,在经济上掌握大部分土地,其缺陷也是相当明显。[2]
起源于16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本消亡。在德国文献中容克被分为作战容克、宫廷容克、议院容克和乡村容克等不同类型。在德国历史上真正起过较大作用的是乡村容克。
乡村容克指普鲁士的贵族庄园主,主要是征服易北河以东地区并在那里进行殖民的德意志骑士领主的后裔。他们集领主权与乡村政权于一身。16世纪,容克为了扩大谷物生产,以便大量出口到英国、尼德兰,大量强占易北河以东农民的份地,以农奴的劳役经营商品生产性的大庄园经济。乡村容克具有粗犷、暴戾、眼光狭隘的特点。1653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赐予容克以“完全支配”农民的权力,并给予免税等大量经济优惠。在1807年开始的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中,容克受到重大打击。 普鲁士地图
19世纪以来普鲁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经济基础——封建庄园。为此普鲁士王朝把重要军官职位和政府官位赐给容克作为“补偿”。1848年德国革命后,容克的庄园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大部分容克开始资产阶级化,但仍保留许多封建残余。在容克庄园中,雇农仍然处于半农奴的地位。这种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用资本主义剥削逐渐代替农奴制剥削的方式,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容克地主阶级在政治方面属于极端的保守主义,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赞成对农业采取保护主义,其代表人物是奥托·冯·俾斯麦(于1862至1890年任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 俾斯麦
1871年普鲁士“自上”统一德意志,标志容克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后形式。帝国国会中的德意志保守党和国会外的农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军队中的军官也多出身于容克,从而使整个德意志帝国打上容克的烙印。魏玛共和国时期,容克敌视共和政体,支持阿道夫·希特勒执政。也称“容克帝国主义”,是列宁对德国帝国主义特征的概括。
领导德意志统一运动和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的是普鲁士王国的贵族即容克们,俾斯麦便是他们的代表。所以,德国统一后一直到1918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战败瓦解为止,容克一直控制着政权特别是军权。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他们也分享到一部分政权。 执掌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