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古称“葭萌”,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吞巴并苴,在成都建立蜀郡,在苴国区域建立葭萌县,因此称为“巴蜀第一县”。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部进驻葭萌关,并以此为根据地进攻成都。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葭萌昭化成为蜀汉政权的龙兴之地,一直被视为“蜀国第二都”。蜀汉第三任丞相费祎的丞相府、姜维的大将军府就设在昭化古城,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的大本营也在昭化古城。
宋开宝五年(972年),宋太祖赵匡胤颁旨“昭示帝德、化育民心”,把葭萌改名昭化,昭化由此得名。[10]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过往行旅不再依凭古老蜀道,昭化古城日渐萧条。[3]
现存的昭化古城是明代重建,古城的基本格局和规模都得以留存,城里至今还留存有三座城门。[1]
昭化古城
昭化古城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
昭化古城
昭化古城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081毫米左右。[8]
昭化古城建筑群布局合理,现存的四条大街,五条小巷均用当地青砂石板按三横两纵、中间高两侧低的瓦背风格随坡就势而成,且街巷之间“丁”字相连,具有“道路交错相通,城门不相对”的军事防御特色。大街小巷均有着良好空间格局和亲切宜人的尺度。古街两侧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建筑多为穿斗木结构、小青瓦、古朴的川北风格民居。[1]
昭化古城现存的民居建筑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沿街开店的铺面式民居,为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式1至2层木构建筑,开间小而进深较大,具有商业和居住的复合功能。另一类是院落式私家宅第,多为明、清时代所建。其整体风格多仿当时北京官宦府邸,讲究小巧、得体、适度,以三进四合院式木结构穿斗天井为主,大、小天井有用条石整齐嵌接而成的走廊互相贯通,以内部庭院的横向、纵向重重构造和独特的木雕风格见长。这类民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其中尤以怡心园、益合堂等为典范。[5]
昭化古城
综述
昭化古城拥有费祎墓、鲍三娘墓等全国三国文化垄断性资源,是三国文化资源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城。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52年),蜀汉重臣费祎受命在汉寿(昭化)开府,后酒醉被降人郭循所害,死后葬于此。费祎墓及鲍三娘墓至今保存完好。战胜坝、牛头山、姜维井、关索城、葭萌关、天雄关等三国遗址、遗迹群保存完整,是蜀汉政权兴亡见证地。[5]
古城
古城有三道城门,至今完好如故,东门曰“瞻凤”,西门曰“临清”北门曰“拱极,昭化古城至今仍保留着厚重的古城风貌,结构谨严,是四川省内保存较好的一座古代县城城邑,为不规则四边形,略呈圆形。三街五巷均为明代风格,整齐平坦,东、西、北3条长街贯穿南、北、西,5条小巷穿过半边城。古城街道均系青石铺砌,呈两边低、中间高的瓦背形,中间为引路,代表着严格的封建礼仪等级制。城内民房多是南方风格的木架结构庭院,街两侧多为小青瓦、穿斗木结构川北特色民居;庙宇、官衙、乐场等多雕梁画栋,玲珑而又别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