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戏起源上世纪30年代末期,由天津曲坛上演十样杂耍演变而成。内容不仅包括鼓曲和相声,而且有杂技、戏法和魔术。
“文明戏”是早期的京剧改革。文明戏的剧目都是以清末民初期间民间流传的时事故事为题材。如《宦海潮》《渔家女》和《锯碗丁》等。剧情大多是抑恶扬善,好人好报,恶人恶报,以大团圆结局。文明戏以京剧的文武场伴奏,采用京剧的唱腔,对话用京白不用韵白。唱与白三七开,已向话剧方向发展了。文明戏的剧目不多,大概只有十几出。可是每出戏都分几集,每日只演一集,所以上演一个月也不会重复。为了使戏演得持久和火暴,剧中夹杂不少插科打诨式的笑料,看起来类似现在的喜剧小品。
文明戏里还有许多类似笑料,影射当时社会黑暗。虽然文明戏深受观众欢迎,但终归剧团庞大,包银有限难以维持。到了上世纪40年代,出现了以话剧或笑(喜)剧作为曲艺的大轴。因为演剧者都是前场的曲艺演员,所以双栖演出一举两得。这也是津门曲苑的独特土产。
毗邻中国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由于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使得社会面貌大有改观,这对那些关注中国前途的有志之士颇有启迪意义。因此,上世纪初叶,中国青年留学日本遂成一时之风气。1906年冬,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发起成立了艺术团体春柳社,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欧阳予倩陆镜若等。1907年该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由李叔同男扮女装,饰演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在演出中,他们仿照日本新剧(即日本人引进的西方戏剧)的样子,摒弃唱腔,改用口语对白演绎故事。他们的演出,在形式上迥异于传统戏曲而接近西方戏剧(drama),因此,被史家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茶花女》演出的成功,鼓舞了春柳社同仁的士气。不久,他们又将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为新剧《黑奴吁天录》。该剧表现了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在思想内容上很有现实性。当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揭开了中国新剧序幕的时候,中国本土的戏剧发展也初现萌芽。本年10月,戏剧活动家王钟声在上海组建了第一个新式戏剧学校——通鉴学校,以图为现代中国的戏剧事业培养人才。
1910年底,曾在日本留学并热心戏剧活动的任天知,回到上海并在此成立了新剧团体——“进化团”。任天知,生卒年月不详,而他所创立的“天知派新剧”在当时却颇具影响。他以戏剧的方式宣传自由民权思想,并用来鼓吹民主革命。“进化团”推出过《安重根刺伊藤》《血蓑衣》等剧,并到处巡回演出,足迹遍及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地。欧阳予倩说:“若论对当时政治问题的宣传,对腐败官僚的讽刺,对社会不良制度的暴露,还有对于扩大新剧运动,扩大新剧对社会的影响……进化团采取野战式的做法,收效是比较大的。”孙中山曾对“进化团”的活动予以赞扬,为其写下了“是亦学校也”的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