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市前身为广济县,广济县的前身是永宁县,[48] 原属之临江重镇武穴镇(今武穴城区)历史悠久。清康熙丁未《广济县志·山川》载:“东南江浦为武穴。或云汉以前为邬家阅,人极悍,有精兵号。唐为武家阅,后袭名武穴。”清初这里成为“商贾杂处、鳞集辐辏……俗名小汉口”之要埠(引自清乾隆辛未《广济县志·风俗》)。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列武穴港为外轮停泊、上下货物的港口,使武穴成为鄂东开放的门户。当时武穴有“鄂东门户”之称。民国时期为湖北七大商埠之一。广济撤县建市时,以原武穴镇名为武穴市名。[24]
武穴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在境内大金镇尺山遗址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3000—5000年以前,武穴就有人类活动。
夏商周时代,属荆州管辖。春秋战国,属楚国。
秦朝,属九江郡。
汉代,属江夏郡《湖北通志》载:“广济为汉蕲春、寻阳(今黄梅县)二县地;
三国时,属吴,隶属蕲春郡。
西晋时期,广济境地仍分属蕲春、寻阳二县。东晋太元三年(378年)改蕲春县名为蕲阳。义熙八年(412年),寻阳县治(今黄梅县蔡山镇一带)迁至江南柴桑(今九江市柴桑区一带),原江北境地划入蕲阳。至此,改蕲阳县名为齐昌。陈太建五年(573年),齐昌地属陈。陈太建十一年(579年),北周占齐昌地,将广济境地从齐昌县划出,立为永宁县,隶属蕲州齐昌郡。[11]
隋初,永宁县属蕲州总管府(后改称蕲州、蕲春郡)。隋末,废永宁县制,并入蕲春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又分蕲春,复置永宁县,属淮南道蕲州。天宝元年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乃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改名广济县,属蕲州郡;乾元元年(758年),改蕲州郡为州,广济仍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