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因地处古四渎之一的"济水"之南而得名。公元前164年设立济南国。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和城外商埠及四郊设济南市。[74]
“泺”,指泺水,发源于趵突泉。甲骨文中就已有泺字,是济南见于记载最早的地名,那时的济南被称为“泺邑”。战国时期改称“历下邑”,汉代初年称为“历城县”,这两个名字皆因城南历山而得名。[142]
据考古发掘资料,远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为特征的“龙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济南东郊龙山镇而被命名。夏代,龙山镇城子崖一带建有较大规模的城市。商周时代,济南为古谭国(东方方国,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带)地。春秋战国时代,济南属齐国,称“泺”“鞍”“历下”等邑,为齐国西南边陲重镇。
秦代,地属济北郡(郡治博阳,即今泰安)。西汉始置济南郡,郡治东平陵(今济南市章丘平陵城)。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设济南国,首府东平陵。前154年,废济南国,复置济南郡。汉武帝时,济南郡辖东平陵、历城等14县,属青州刺史部。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济南郡复称济南国,辖14县,后改辖10县。[75]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屡屡更替,济南先后为魏、西晋、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东晋、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辖境,置郡置国,变化频繁。其间,济南郡治于西晋永嘉末年(313年前)从平陵(即东平陵)迁至历城。从此,今济南市区成为历代郡国、州府的行政中心。刘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济南郡侨置冀州,济南为州、郡两级治所。北魏皇兴三年(469年),改侨冀州为齐州,辖济南郡、东魏郡、太原郡等6郡35县。[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