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急万分”由“焦急”与“万分”组合而成,其中“万分”作为程度补语,强化了主体情绪的剧烈程度。该词语侧重表现个体因外界压力或突发状况引发的持续性焦虑状态,往往伴随有肢体语言或行为异常,如来回踱步、频繁查看时间等未言明的细节特征。
在小说《折腰》系列番外中,该词语被多次用于刻画人物面对宠物突发疾病时的强烈反应:
蓬莱客通过“小乔抱着猫儿焦急万分”的动作描写,结合“魏劭催促太医救治”的情节推进,立体呈现了角色因情感羁绊产生的心理波动[2];
此类用法凸显了词语在古风语境中的适配性,通过简练表述替代冗长的心理独白[1]。
基础教育领域常将该词语作为情绪描写模板:
五年级作文范例中,学生用“就在我焦急万分时,朱家盛的影子出现在我面前”准确传达出丢失文具后的慌乱与获助时的转折;
造句网站提供的“焦急万分的麦迪逊近乎咆哮地吼道”例句,展示了该词与西方人名搭配的跨文化适用性。
与“心急如焚”相比,“焦急万分”更强调外在情境引发的即时性焦虑,而前者多指内在长期累积的忧虑。例如在宠物急救场景中,“焦急万分”能精准传递突发事件的紧迫感,而使用“心急如焚”则可能弱化事件的突发属性。
不宜将该词语用于描述缓慢进展的慢性压力场景,如“他为房贷焦急万分”易产生语义偏差。正确用法应紧扣“突发性”与“强烈度”两大特征,如“考生发现忘带准考证后焦急万分”。
作为白话文运动后形成的口语化表达,其雏形可见于20世纪初报刊文学中的“焦急异常”等变体。现代汉语规范化过程中,“万分”作为程度副词逐渐固定与“焦急”搭配,于1983年《现代汉语词典》第二版被正式收录为标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