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不安"由"焦虑"与"不安"两个语素构成。前者指内心焦愁忧虑的心理状态,后者强调心神不宁的生理表现,两者叠加形成强调内心焦灼与外在坐立不安的复合语义。成语词典释义指出其特指"无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与单纯因具体事件引发的紧张情绪形成区别[1] 。
成语结构:联合式结构,前后两个成分保持语义并列且互为补充
语法功能:主要充当谓语(如"他总是焦虑不安")、定语(如"焦虑不安的情绪")及状语(如"焦虑不安地来回踱步")[1]
修辞特征:通过重复叠加同类语义元素强化表达效果,与单字词"焦"或"虑"相比更具表现力
在现实语境中常用于:
医疗领域:描述患者精神状态,如"面对重病的焦虑不安的病人需要心理疏导"[1]
文学创作:塑造人物心理活动,例如刻画角色在困境中的焦灼状态
日常交流:表达对持续忧虑状态的形容,如"孩子离家后母亲整日焦虑不安"[1]
近义体系:涵盖"焦躁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等表达类似心理状态的成语[1]
反义对照:与"泰然自若""安之若素"等表现从容心态的成语形成语义对立[1]
接龙用法:通过语言游戏拓展应用场景,如顺接"安心恬荡"突出状态转变,逆接"焦头烂额"强调焦虑程度
据汉语成语词典记载:
构成溯源:源自古代医学典籍对情志病的描述,明清时期逐渐定型为四字成语
现代发展:随着心理学概念普及,在保留原有语义基础上增加了对病理化焦虑状态的指代功能[1]
使用频率:在当代汉语书面语中使用频次处于中等水平,口语中更倾向于使用"坐立不安"等通俗表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