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鳞太攀蛇最初由McCoy在1879年描述为Diemenia microlepidota,后修改为Pseudonaja microlepidota。[12] 种加词microlepidotus是以希腊语mikros(意思是小)+lepidotos(意思是有鳞)命名,指的是它背部相对较小的鳞片。[11]
中型到大型的蛇,体格健壮,头部深而呈矩形。[12] 形体比普通太攀蛇要小,[1] 体长平均1.8-2米,最长记录达2.5米。[2] 头部扁平,略尖,眼睛相对较大,鳞片有灰色到黄褐色,这些鳞片有时会镶有细黑边。躯干部为褐色或橄榄绿色,而头部则为黑色或有黑色斑纹,毒牙长7-13毫米。[1] 背部颜色从浅浅的小鹿色到黄棕色再到深棕色不等,头部和颈部比身体深几到很多深。颜色随季节变化,个体在冬天变得更深,在夏天变暗。许多背鳞具有黑褐色的下前缘,沿身体长度形成断裂的人字形图案。腹面淡黄色,有橙色斑点;这种颜色通常延伸到最下面的横向鳞片。眼睛很大,虹膜很黑,瞳孔圆。中体鳞片23行,腹侧211-250行,肛门鳞片单行,尾下节分开。[12]
共7张 细鳞太攀蛇图册
细鳞太攀蛇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干燥平原、草原、荒漠及干枯河床等地。它们常栖身于鼠穴(洞穴原来的主人经常会被它们吃掉)、较深的地表裂缝或凹洞,有时也寄居于石缝和墙洞中。[1] 细鳞太攀蛇
细鳞太攀蛇分布于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昆士兰州、北领地)。[9] 细鳞太攀蛇分布图
细鳞太攀蛇在表面的活动主要是昼夜活动的。它们在清晨的前半部分最活跃,在深土裂缝和动物洞穴中或附近短暂晒太阳和觅食,然后在一天的剩余时间里退到避难所。在凉爽的天气里,也可能在下午活跃。[12]
细鳞太攀蛇在捕食或受到惊扰时会将前半身成S形挺立起来,攻击速度极快,几乎快到人眼无法看得见,是世界上攻击速度最快的毒蛇,往往猎物还没来得及反应,已被它的毒牙连续咬了两三下。当它采取防御姿势时,身体会抬离地面。细鳞太攀蛇与其他蛇不同,一般的蛇攻击时都会咬着猎物不放,而将毒液注入。尽管毒性很强,细鳞太攀蛇的性格剐比较温熏如果侔不捕捉它们,它们是不会轻易被激怒的。[1] 细鳞太攀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