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简称珠峰,又意译作圣母峰,尼泊尔称为萨加马塔峰,藏语的“珠穆朗玛”意为“第三女神”。该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上,终年积雪。常年低温。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共4张 世界十大山峰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1] 同时每年增长1.2厘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是一条近似东西向的弧形山系,位于喜马拉雅山中端、中尼边界上和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正南方。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冰川,最长达26公里。山下有世界上最高的寺院绒布寺。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与尼泊尔萨加玛塔专区交界处,属于喜马拉雅山脉,坐标是27°59′17″N,86°55′31″E。
艾德蒙·希拉里(国籍:新西兰)与丹增·诺盖(国籍:尼泊尔)于1953年5月29日首次登顶。最简路线:南坳(尼泊尔)。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再测世界之巅[4] 。
藏语珠穆朗玛(ཇོ་མོ་གླང་མ)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称作珠穆朗玛峰。藏语“珠穆”(ཇོ་མོ)是女神之意,“朗玛”(གླང་མ)应该理解成母象(在藏语里,“朗玛”有高山柳和母象两种意义),神话说道珠穆朗玛峰是长寿五天女(祥寿仙女札喜策仁玛、翠颜仙女廷及协桑玛、贞慧仙女米尧罗桑玛、冠咏仙女决班珍桑玛和施仁仙女代嘎尔卓桑玛)所居住的宫室。
1258年出土的《莲花遗教》以“拉齐”称之,噶举派僧人桑吉坚赞《米拉日巴道歌集》称珠穆朗玛峰所在地为“顶多雪”。1717年,清朝测量人员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测绘《皇舆全览图》,以“朱姆朗马阿林”命名,“阿林”是满语,意思是“山”。1951年时,地理学者王鞠侯提出应采用“珠穆朗玛峰”之名。1952年,中国政府内务部采用王鞠侯之建议,将“额菲尔士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
西方国家和部分亚洲国家称此山峰作额菲尔士峰或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是纪念英国占领尼泊尔之时,负责测量喜马拉雅山脉的英属印度测量局局长乔治·埃佛勒斯(George Everest)。1865年前称为十五峰(Peak XV)。
2002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西方世界使用的英文名称“Mount Everest”应正名为其藏语名字“Mount Qomolangma”。该报认为,西方开始使用英语名称“Mount Everest”之前的280年,中国地图上标志此峰已为“珠穆朗玛”之名。 共8张 珠穆朗玛峰
台湾一般都以“圣母峰”称呼此山,并在教科书中采用此意译。
尼泊尔语名是萨迦玛塔(सगरमाथा:Sagarmāthā),意思是“天空之女神”,此名是由尼泊尔政府在60年代时起名。由于此前,尼泊尔人民没有替这座山峰命名,而政府由于政治因素也并无选用音译名称。
乔戈里峰,是世界上的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