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首辅 孔贞运 撰文
书法家 王铎 书丹
录者小引:明大司马袁可立(1562--1633),字礼卿,号节寰,睢州(今河南省睢县)人,中万历己丑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以子枢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 墓志铭图片(局部)
天启二年为登莱巡抚,主持辽务多年,参与并指挥明清战争。以智取策反收降努尔哈赤姻婿刘爱塔,在任上为毛文龙请饷募兵,后因指斥毛文龙贪功冒饷又为毛所嫉恨。可立去,毛文龙无人能御。天启末起袁可立兵部左侍郎,极力反对袁崇焕与后金议和,注重加强海防建设,与明朝一些人“重山海轻沿海”的战略短视形成鲜明对比。三年后袁崇焕因此获罪而遭杀身,然毛文龙被杀,袁可立苦心经营的海上防线的牵制形势已荡然不存,致满人敢倾国中之力大举犯明,至此国事日非,足见袁可立先见之明。黄道周曰:“公去登莱不数载,而登莱遂败。 …公去又十余年,而朝鲜沦陷。”
袁可立正直敢言,是晚明少见的干练之才。二十八岁弹劾炙手可热的应天巡抚李涞,平反苏州太守石昆玉冤案。以御史巡视西城,惩办权贵;因直谏触帝怒,削职为民二十六年,史称“震门之冤”。泰昌立,起袁可立自民间,官拜兵部左侍郎,廷推南都户部尚书,改兵部,因公开反对魏忠贤再遭罢官。皇帝念可立登莱劳,授兵部尚书,特准驰驿乘传归。 睢县袁可立雕像
天启四年春,登州巡抚即将离任,作《观海市》诗,描述海市生动真实,为海天增色。晚年崇道,在睢州建袁家山,《道藏辑要》所记最详,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善诗文,受清朝文字狱所累,多所毁失。 墓志铭拓片(局部)
明末朝鲜归登抚节制。天启三年,属国朝鲜弑君篡权,袁可立严词质责,并牵及朝鲜勾通倭寇等旧事。五十年后倘为朝鲜君臣所忌恨,在清朝开馆延修《明史》之时曾派专使来中国在康熙皇帝面前大告前朝袁可立的御状,《永宪录》和《池北偶谈·朝鲜疏》都有记载。袁可立是明末著名的主战派将领,并策反努尔哈赤的姻婿刘爱塔,使后金在辽海的形势不战而遭受重挫,大批汉官伪将因此受到满人猜忌而被杀,沿海四百里海疆不战而重新收归于明朝版图,成为明清战争史上最著名的“反间计”战例。终清一朝整个史界对袁可立十分忌惮,所有传记史料均被删削,致明清战争史上的重要人物袁可立、毛文龙和刘爱塔在清修《明史》中俱削而不立传,连个小小的附传都没有。乾隆年间陆时化的书画著作《吴越所见书画录》因载有董其昌撰写的《节寰袁公行状》涉及到袁可立的事迹险遭毁版和杀头之灾,至今可见到幸存下来的状文图页被删节得面目全非,况且这还是在袁可立去世144年后的事情。状文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几近湮灭于世,向来研究董其昌者因不知该文而不及董、袁过世之交,连台湾中央图书馆所编辑篇帙浩大的《明人传记资料索引》都未收录。 共30张 节寰袁公墓志铭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