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节水概念的理解,均强调要提高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减少对水的无效、低效消耗和用水浪费,但对节约用水的界定存在差异,有的强调用水主体的节约用水,有的强调取供用耗排回等全过程、各环节水的节约与保护。综合研究成果,节约用水可理解为:在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采取法律、行政、技术、经济、工程等综合措施,减少取水、供水和用水过程中的水量消耗和损失,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科学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的行为。[1]
“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2] 。
我国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多发频发,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水土资源不匹配是我国基本格局,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则水少地多。水资源年内分布过程也极不均匀,我国季风气候区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少雨,降水一般集中在6至9月,其中北方地区6至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南方地区一般占50%—65%。
从水资源量看,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但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000m3左右,远低于世界人均水资源量,属于缺水国家。202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31.5mm,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0%。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088.1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9%。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598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7924.4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03.7亿m3。
从供用水结构看,2022年,全国供水总量为5998.2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为4994.2亿m3,占供水总量的83.3%;地下水源供水量为828.2亿m3,占供水总量的13.8%;其他(非常规)水源供水量为175.8亿m3,占供水总量的2.9%。2022年全国用水总量为5998.2亿m3。其中,生活用水量为905.7亿m3,占用水总量的15.1%;工业用水量为968.4亿m3(其中直流火(核)电冷却水482.7亿m3),占用水总量的16.2%;农业用水为3781.3亿m3,占用水总量的63.0%;人工生态环境补水为342.8亿m3,占用水总量的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