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问题”(Eastern Question)—词的“东方”是西欧国家意义上的东方,包括近东和中东部分地区,在19世纪可以说专指当时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地。东方问题”最早在维罗纳会议上开始使用,此后成为外交上一个专有名词,“被用来概括在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它被假定即将瓦解中所造成的各种国际问题。[1] 马克思形容东方问题是19世纪西方各国在革命和表面安定之后总会出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无尽的困难之源”,并把东方问题形象归结为“对土耳其怎么办”。[2] 克里米亚位置图
—般认为东方问题的开端可以从1774年《库楚克—凯纳吉条约》开始算起,或者认为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要求独立时东方问题才演变为国际问题,东方问题的结束则为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1923年签订的《洛桑条约》。
整个19世纪,这个问题总像幽灵一样盘旋在欧洲,时不时就浮出水面,“再无其他问题在19世纪国际关系中占据如此长时间、无法解决”。[3] 克里米亚战争就是19世纪中期东方问题的一个直接产物,也是东方问题的一个高潮。无论从名称还是从西方学者的描述来看,“东方问题”显然是以欧洲为中心提出和讨论,解决方案也显然是以欧洲为中心来展开的,东方问题显然是欧洲国际局势不安定的一个因素。
地处欧、亚、非三大洲文明交汇地带的奥斯曼帝国尽管在欧洲拥有大片领土,欧洲列强却从未将奥斯曼帝国看作一个欧洲国家,更不用说平等对待。马里奥特认为东方问题本质是西方与东方在宗教、文化、习俗、观念、偏见等在东南欧的冲突,不同历史阶段以不同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4] 只是在近代的表现形式更特殊。